•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智慧尊重責任——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引發兩岸社會深思“一國兩制”

2019-02-26 08:3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 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鄭重提出新時代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政策主張,其中“探索‘兩制’臺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受到兩岸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引發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這一實現國家統一最佳方式的更深入思考。

  多位學者、臺胞受訪表示,“一國兩制”體現了海納百川的中華智慧,體現了對臺灣同胞的尊重和體貼,展現了對民族、對後世負責的態度。兩岸有識之士應積極作為、正本清源、廓清雜音、獻計獻策,參與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習總書記就新時代推進祖國統一進程提出重大政策主張和鄭重倡議具有引領方向、凝心聚力的重大意義。”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説,兩岸尚未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撫平歷史創傷的切實可行方式,體現了非凡的政治勇氣與高超的政治智慧。包括學界在內的兩岸各界應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倡議,共同研究探討“一國兩制”的臺灣方案。

  清華大學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勤浩説,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全面論述統一,其中一大亮點就是深入闡述“探索‘兩制’臺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並鄭重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

  他認為,統一方式可以有多種選擇,大陸確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就是為了照顧臺灣現實情況,維護臺灣同胞利益福祉,反映了最大的善意和誠意,是中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同情心、同胞心的高度體現。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習近平總書記為探索“兩制”臺灣方案指明瞭切實可行的路徑,做好這項工作有利於驅散和平統一進程中的烏雲,展現和平統一光明前景,增強臺灣民眾對和平統一的認同感和向心力。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分析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國兩制”在臺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會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會充分照顧到臺灣同胞利益和感情。這三個“充分”是探索設計“兩制”臺灣方案的根本指針和基本遵循。

  “第一個‘充分’主要針對臺灣有別於港澳的歷史背景、現實因素等;第二個‘充分’是指‘一國兩制’並非大陸單方面設計並將強加於臺灣方面,而是積極鼓勵臺灣同胞共同參與,主張兩岸平等協商、共同建構;第三個‘充分’體現了大陸方面對臺灣同胞的真誠關心,是溫暖人心、安定人心的承諾。”他説。

  “香港、澳門先後實行‘一國兩制’,背靠強大祖國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我們久居大陸工作生活的臺商臺胞對此是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的。”廈門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吳家瑩説,“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最佳選擇,臺灣可以更好地搭乘大陸發展快車、共用經濟紅利,臺灣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也能得到充分保障,臺灣民眾的權益不會受到侵害。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充分體現了對臺灣同胞的尊重和體貼。”吳家瑩説,《禮記中庸》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相信“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探索會在集思廣益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臺灣現實情況和民眾利益情感,“我想臺灣民眾不會為此心有芥蒂”。

  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表示,“一國兩制”的前提基礎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雙方應“起而行”,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共同基礎上,積極探索“兩制”臺灣方案,共同謀求實現國家和平統一。

  他認為,臺灣社會要放大視野,意識到人類社會的制度安排可以多樣化,積極參與“一國兩制”的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制度安排。

  臺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説,統一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兩岸共議下制定的“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將符合臺灣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臺灣社會應澄清認識,消除對“一國兩制”長期存在的污名化。

  他還表示,“一國兩制”提出最早就是為了解決臺灣問題。在這次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重大政策主張,發出民主協商鄭重倡議,進一步為達成國家統一願景擘畫了切實可行的路徑、開創出廣闊可期的空間。

  “‘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探索設計亟待兩岸志士共同努力。兩岸中國人攜手同心,才能不負重望。”王英津説。(記者趙博、許雪毅、劉斐、章利新)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