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商的“大陸年”:新舊鄉愁交織出別樣年味

2019-02-05 08:4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原標題:臺商的“大陸年”:新舊鄉愁交織出別樣年味

   

  圖為李上達夫妻。 胡小麗 攝

  中新網嘉興2月3日(記者 胡小麗)“年”是最容易喚醒鄉愁的節日,在異鄉過年,如何消解鄉愁,“留守”大陸的臺商們選擇的方式是:把鄉愁化為舌尖上熟悉的味道,邀親友“登陸”共聚“第二故鄉”,在他們看來,家人在側,便是團圓年。

  雖在大陸打拼了30年,但此前每逢春節,臺商李上達都會攜妻兒回鄉過年,直到2016年,家中新增了一位成員——大陸兒媳,李上達和妻子陳麗美才對“第二故鄉”浙江嘉善的“年”有了更多歸屬感。

  “考慮到兒媳是獨生女,過完年回娘家方便。”陳麗美笑著説。

  今年除夕讓陳麗美又覺得意義不同往常,因被她喚為“心肝寶貝”的女兒要從日本回來和家人團聚。

  據陳麗美介紹,女兒李宜瑾在日本留學及工作已九年半,期間春節團聚僅有過一次。“每次年夜飯,雖然有電話視頻,但她不在身邊,內心總覺得有遺憾,今年終於大團圓了。”説著,李上達臉上溢滿了柔和的笑容。

  1989年,李上達從深圳起步創業,繼而北上上海,最後輾轉至嘉善,此間,他逐步紮根大陸。這幾年,因父母在臺灣相繼離世,再加兒媳是嘉興海鹽人,李上達乾脆把祖宗牌位“請”到了大陸的家中。

  其坦言,這讓他有種“落葉歸根”的踏實感,並調侃自己可能會成為家族回遷大陸的第一代人。

  祭祖是過年的一項重要儀式,而除此外,貼春聯、大掃除、發壓歲錢、吃年夜飯亦是每個“年”不可或缺的元素。

  這幾年,“消失的年味”被重復提起,但陳麗美還謹守著不少傳統,如大掃除、貼春聯一定要在除夕當天進行,壓歲錢則包好放在口袋裏,“這樣才有除舊迎新的儀式感。”

  談起年夜飯的習俗,陳麗美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無雞不成宴,意味著‘食雞起家’的全雞,寓意‘好彩頭’的蘿蔔、‘意氣風發’的茄子、‘長長久久’的刈菜等,都是春節期間必吃的菜肴。”

  相比李上達,年屆七旬的謝緒文將在大陸迎來他第17個兒孫繞膝的春節。從1995年,謝緒文首次踏上大陸至今,“謝家”已成為人丁興旺的14口之家,“真是沒想到。”回憶創業初期的坎坷,謝緒文感慨道。

  謝緒文和妻子謝蔡雪春育有一兒兩女,一開始,謝緒文僅帶著兒子謝釧榕來大陸闖蕩,一段時間後,見在嘉善站穩腳跟,謝釧榕便將自己的妻兒接到大陸一起生活。

  2002年,謝釧榕和父母及妹妹開始留在嘉善過年,“姐姐一家三口會從臺灣過來團聚。”謝釧榕坦言這樣安排是考慮到大陸一大家子回臺灣,加在一起的機票費“高得嚇人”,但緊接著他又加了一句,“其實只要家人在一起,哪兒都是家。”

  為了容納14口人,謝釧榕在嘉善安置的“謝宅”很寬敞,一樓客廳的沙發就明顯比普通家庭的寬闊不少,靠近廚房的那一側,則立著兩張紅色圓桌。

  謝釧榕説,年夜飯時,大人孩子剛好各一桌,彼此“圍爐而聚”,爐火24小時不熄,在此期間,不管是誰,餓了都可以隨時吃。

  而今年除夕,李上達一家還會邀大陸親家共用臺灣風味的年夜飯,飯後一起守歲,看“春晚”,談起這些即將到來的“美事”,李上達忍不住笑著説:“這才是真正的兩岸一家親呀。”(完)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