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從“寶島故事”到“上海傳奇”——三位滬上臺商的改革開放親歷記

2018年12月25日 08:09: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12月24日電 題:從“寶島故事”到“上海傳奇”——三位滬上臺商的改革開放親歷記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黃揚 潘清

  40年改革開放歷程波瀾壯闊。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恢復交流後,“大陸投資熱”不斷升溫,臺商群體成為大陸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同時也是受益者。接踵而至的他們,帶著曾經的“寶島故事”,在黃浦江畔寫下“上海傳奇”。

  “這是偉大的變革”

  78歲高齡的李茂盛,在他首次“登陸”30年後的2018年,獲得了上海市的“001號”臺灣居民居住證。

  在上海市郊金山區亭林鎮的“花園式工廠”裏,李茂盛向記者回憶起1988年兩岸剛剛恢復交流,他陪臺灣同行到大陸尋親訪友的情形。

  “在上海老城隍廟附近,我們找到了很多年前的一間工廠。建築還在,但當時已有很多人住在裏面。”李茂盛説,改革開放之初的上海,與今天的國際化形象差距較大——老城區裏,有人要弓著腰、爬上狹窄的梯子,到閣樓裏才能睡覺;早晨,各家各戶拎出馬桶,統一清理。

  1994年,他再到上海。這位聞名臺灣的“手套大王”,帶著轉型升級的手套工廠項目落戶金山區。

  “我出生在臺南麻豆一個貧寒農家,從小親歷過臺灣經濟的低迷、農民的貧苦,後來又見證經濟起飛。改革開放後,到了大陸,我相信迎來的將是發展的無限可能性。現在看,我們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是實實在在的受益者。”

  他認為,自己當初選擇幾乎沒有外資的金山,是和這片土地有緣。當地穩定的勞動力供給和良好的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到上海金山投資的最初10年,他帶領翔茂集團將塑膠手套的年銷量從4億隻提升至46億隻,將企業打造成為全球名列前茅的專業手套生産廠商之一。

  在轉型升級方面,李茂盛也敢為人先——從手套代工,到種植盆景苗木,從研發改善汽車尾氣的石化添加劑,到辦駕校,再到拓展大健康領域業務,不斷創新,踏準時代節拍。

  談及改革開放,他情不自禁讚嘆這是“偉大的變革”,“不僅提高了大陸同胞的生活水準,還給了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的機會,而且造福了整個世界。”

  “一切都讓人熱血沸騰”

  “一切都讓人熱血沸騰。”上世紀80年代末,張秀琬第一次來到大陸,就敏銳地嗅到商機。她從香港九龍坐火車到廣州,與同學一路旅行經過桂林、北京、南京、無錫、蘇州、上海等地。

  看到當時大城市商場裏的物資都比較單一,城市居民多起來,交通也很擁擠,她堅信,單是飲食這一塊,市場需求就特別大。於是,她託人找到復旦大學青年學者團隊,做了2000多份市場問卷調查。

  這些問卷被臺北相關分析機構解讀為“進大陸時機未成熟,還要等五年”,但張秀琬等不及了。1992年初,她毅然闖蕩上海灘。

  “快快快!行動要快!”1993年,按照每半個月推進一步的節奏,張秀琬與上海市虹口區一家集體企業合作,在四川北路開設門店,在通州路開辦食品工廠。就這樣,元祖食品在大陸落地生根,流水線上生産的第一批産品是兩岸消費者都青睞的糯米糰(臺灣稱麻糬)。

  上海創業初期,張秀琬騎過自行車,擠過公交車,一日三餐顧不上講究。她最初的設想是在上海快速開出50家門店。

  如今,元祖在大陸已有近600家門店。2016年12月28日,上海元祖夢果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

  從臺商二代到臺協會長

  上世紀90年代初,初出茅廬的財稅專業大學畢業生李政宏不曾想到,家族的閥門事業剛到上海試水,父親就積勞成疾突然去世。他很快“改行”,接掌上海冠龍閥門機械有限公司。

  李政宏原計劃到歐美找份安逸工作,作為臺商二代可以享清福,但闖蕩大陸的挑戰已然落在這個書生肩頭。

  進入大陸市場前,李政宏的父親李明冠在臺灣高雄創辦的明冠造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已有25年的閥門製造歷史。改革開放後,李明冠看中大陸出口加工業,大膽“西進創業”,在上海嘉定創建了上海冠龍閥門機械有限公司。

  1995年以前,冠龍的産品全部外銷,主要出口美、歐和東南亞。大陸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的興起,給了冠龍新機遇。

  “大陸市場實在太大了,機遇要靠臺商自己把握。”李政宏説,市場方向必須更新,要進軍大陸重大設施項目。

  20多年間,冠龍閥門在大陸的業績不斷成長,如今總體業績是初創時期的400倍。在上海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三峽工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項目中,都有這家臺企的身影。

  近年來李政宏擔任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帶領臺商拓展轉型升級的新路徑。在滬上臺商中,冠龍率先赴西部發展,並跟隨大陸多家著名工程公司在“一帶一路”沿線基礎工程及其承包項目中挖掘商機。

  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至今,上海累計批准臺商投資企業近1.3萬家,吸引合同臺資逾400億美元。臺企累計在滬設立地區型、投資型和研髮型總部72個,金融機構43家。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