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從“子憑母貴”到“母以子貴” 改革開放讓臺商迎來發展“第二春”

2018年12月15日 11:0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12月14日電 題:(改革開放40年兩岸緣)從“子憑母貴”到“母以子貴” 改革開放讓臺商迎來發展“第二春”

  中新社記者 繆璐

  父親溘然長逝,年輕的李政宏1994年1月來到大陸,接過了父親留下的上海冠龍閥門機械有限公司的重擔。李政宏仍清楚地記得,與當時發展較快的臺灣相比,上海只能用“落後”來形容。

  “當時的上海不僅交通不方便,就連要買生活用品,都要趕在下午4點前,不然商場就都關門了,真的很不可思議。而那時臺灣已經有24小時的便利店。”李政宏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回憶。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李政宏感受到了發展中的“大陸速度”。他親眼看著上海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高架蜿蜒貫通,城市面貌越來越好,經濟實力越來越強。這些變化也吸引著眾多臺灣企業接踵而來。

  改革開放40年中,臺商“登陸”的投資格局不斷多元,投資産業層次也不斷提高。從初期的製鞋、紡織等傳統製造業,到電腦、半導體等高科技産業,再到永和豆漿、85度C等連鎖服務業和觀光休閒産業,衣食住行,臺商無不涉及。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鄭鋼淼近日在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第25次會員代表大會上表示,截至目前,在滬投資的臺資企業總數已超過12900家,合同臺資超400億美元,有71家臺資企業在滬設立地區性總部、投資性總部和研發中心。

  回顧臺商在大陸的發展歷程,剛被選舉連任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第九屆會長的李政宏説:“臺商在大陸的發展深深烙上了改革開放的印記,該過程實際上體現的就是大陸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過程。”

  在李政宏眼中,正是大陸的改革開放,讓臺商擁有了一個發展潛力巨大的市場,給臺商帶來了企業發展的“第二春”,讓臺商可以有機會把企業做大做強。

  “就拿冠龍閥門來説,剛在大陸投資的時候是‘子憑母貴’,那時包括資金、技術等很多方面都要依靠臺灣的母公司來支援,但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子憑母貴’開始轉變為‘母以子貴’,大陸子公司的發展力遠遠超過臺灣母公司。”李政宏感概,“我一直在想,如果當初沒有到大陸來投資企業,冠龍閥門不可能會成為中國馳名商標,更不可能像現在這樣能跟世界知名的閥門企業一較高下。”

  如今在“31條惠及臺胞措施”等政策利好下,上海冠龍閥門機械有限公司已進入北京新機場項目建設。李政宏認為,“改革開放成功的關鍵在於不斷創新,也在於在反省中求進步。”

  至於臺商未來在大陸的發展,李政宏很有信心,“臺灣居民居住證的發放讓臺胞在大陸的生活越來越便利,‘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讓臺商看到了未來更大的商機。”但同時他也建議,臺商在大陸要獲得長久的發展,不僅要合法合規,接地氣,貼近市場,更要及時了解産業變革的走向,保持自身的創新和競爭能力。(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