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臺灣政治亂象的民意觀察
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 大幅限縮兩岸交流、阻撓恐嚇臺胞在大陸申領居住證、反制大陸惠及臺胞臺企的政策措施、縱容支援“臺獨”勢力推動“公投”、大搞“去中國化”、挾洋自重企圖在國際上製造事端……兩年來,民進黨當局破壞兩岸關係動作不斷、腳步不停,使臺海局勢愈加複雜嚴峻,風險和不確定性持續上升,臺灣各界深感憂慮。
臺灣《聯合報》日前公佈民調顯示,臺灣民眾不滿意當局領導人處理兩岸關係表現的比例攀升至68%,創近3年來新高。還有調查發現,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和願意“登陸”就業、創業的民眾比例創歷年新高。看衰誰,點讚誰,其間的民心向背一目了然。
今年大陸推出“31條惠臺措施”後,民進黨當局拋出多項限縮兩岸交流的措施,如限制科研機構、大學教師申請大陸科研基金,不得應聘赴大陸任教,等等。對於大陸推出受臺胞普遍歡迎的居住證,民進黨當局誣稱其為大陸“統戰陰謀”,甚至揚言限縮領證臺胞在島內的權利。種種作為令廣大臺胞心寒、憤慨。
現在福州創業的臺中青年魏辰運申領了居住證,他對民進黨當局的態度和做法深感不滿,認為這只會激起臺胞強烈反感,進而“用腳投票”。“大不了我這兩年不回臺灣。”他説。
“居住證是非常便民的好政策,臺灣方面卻企圖阻止,我特別不理解。”已在大陸發展30年的江蘇宿遷市臺商協會執行會長江家瑋説,民進黨當局應以臺灣百姓利益為中心,而不是只念一黨之私。
在清華大學就讀的臺生羅鼎鈞表示,民進黨當局抱著“逢陸必反”的冷戰思維制定大陸政策,最終傷害的是廣大臺灣百姓的利益。
不久前日本發生風災,臺灣遊客被困關西機場。臺當局駐日機構未及時救援,還製造假消息推卸責任,引爆民眾怒火。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駐大阪總領館伸出援手,安全轉移32名臺灣同胞,受到島內輿論和民眾讚許。到底誰在默默為臺灣同胞做好事,誰卻在壞臺灣同胞的好事,臺灣同胞心中自有一桿秤。
除限縮、干擾、破壞兩岸交流,民進黨當局還支援縱容島內各種形式“臺獨”動作:從清明節取消遙祭黃帝陵、降低鄭成功收復臺灣祭典規格、鼓吹推動“故宮臺灣化”,到新課綱大幅縮減中國史、《開羅宣言》不列入教材,再到“臺獨”勢力推動“東京奧運正名公投”、叫囂“臺灣公投正名”……這些操弄加劇了兩岸關係緊張對立,遭到島內社會各界的質疑和譴責。
民進黨當局一手造成兩岸關係持續冷凍,已對臺灣經濟各行業及百姓生活造成影響。據臺方統計,2015至2017年,大陸游客來臺人數從418萬降至273萬人次,減幅約三分之一;臺灣觀光外匯收入從143.8億減至123.2億美元,減幅14.4%。今年6月一項調查顯示,民眾景氣現況樂觀指數創近17個月低點,整體消費意願降低。在臺北,百貨、餐飲、酒店等行業多家名店、老店今夏紛紛“關店”“熄燈”。在墾丁、阿里山等熱門景點,暑期訂房率只有一到三成,業者稱“是30年來最慘的一次”。
臺灣元大寶華綜經院董事長梁國源表示,與全球其他地區企業相比,臺灣企業信心明顯不足。兩岸經濟緊密連結,臺灣企業CEO大多認為大陸市場對企業成長影響最大,在多數民眾不滿意臺當局對兩岸關係的處理方式的情況下,企業投資臺灣的信心自然受影響。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謝楠認為,儘管兩岸政治關係趨緊,但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勢頭不變,市場和民間力量已成為推動兩岸融合的巨大動力。臺灣經濟對大陸依存度較高,臺灣青年赴大陸發展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大陸龐大的市場、豐富的創業機會為他們實現人生價值提供了舞臺,臺青西進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民眾感受到兩岸關係的冷熱變化,在承受這些動蕩折磨之餘,不少人決心拋開政治羈絆,選擇走自己的路。”《聯合報》評論指出,民進黨當局推行“臺獨”和“去中國化”意圖,造成臺灣內部的分化及“自我削弱”,其大陸政策若不調整,將對臺灣産生極不利的影響。
臺灣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邱坤玄説,臺灣要認清大陸崛起的事實和兩岸力量對比,執政者的責任在於創造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氛圍,阻止敵意擴散。但民進黨當局卻選擇對立,結果力不從心,陷入困局。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説,民進黨抱著“臺獨”理念不放,又戴著飽含敵意的“有色眼鏡”看待大陸推出的惠臺措施,將大陸視為首要威脅。從這種立場出發,兩岸間互信逐漸降低,敵意日漸上升,民進黨當局要為當前僵局負全部責任。
“臺當局領導人如不把兩岸關係當成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永遠無法讓老百姓得到安定和福祉。兩岸關係如處於驚濤駭浪、波折不斷的狀態,民進黨就算掌握執政權,也是極脆弱的。”臺灣《中國時報》社長王豐説。(記者查文曄、吳濟海、劉歡、許雪毅、陸華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