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島內學子深受其害 臺課綱如何被一步步“去中國化”

2018年08月13日 11:31:00來源:環球時報

  破壞國家認同、島內學子深受其害,臺課綱如何被一步步“去中國化”?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 環球時報記者 范淩志】臺“12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程綱要草案11日開審,連續3天舉行7場審議,試圖8月底前完成審議。12日,“課審大會”討論了高中歷史的臺灣史比例、以主題式教學取代朝代編年史以及用東亞脈絡解讀中國史等議題。其實,從李登輝時期島內“臺獨”勢力就進行了多次“去中國化”的課綱調整。

  李登輝:臺灣史成獨立單元

  臺灣搞“文化臺獨”始於李登輝時期。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權力漸趨穩固後,他開始更進一步將黑手伸進教育領域,試圖通過洗腦塑造年輕一代的“臺灣意識”。1995年高中課綱發佈,1999年開始實施,稱為“88課綱”。其最大特點是臺灣史首次成為獨立單元,但仍附屬在中國史之中。自此,教科書中臺灣史部分從中國史獨立,形成“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論述格局。該課綱將臺灣史分為“史前時代”“國際競爭時期”“鄭氏治臺時期”“清領時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與“中華民國在臺灣”等階段,將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和中國一律視為壓迫臺灣人的“外來政權”,同時美化日本在臺殖民統治,不再稱之為“日據”,反而大力強調日本為臺灣帶來“工業化”以及“守時”“衛生”“文明”等觀念;極力淡化臺灣人的抗日與光復運動,以“接收臺灣”取代“臺灣光復”。

  與此同時,宣揚臺灣本土意識的《認識臺灣》系列教材也于1997年上路,分為社會、歷史和地理三冊,並首次將臺灣相關史地整合成單一課程,在中學教授。這一切的幕後推手是杜正勝。他畢業于臺灣大學歷史系,後赴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進修,“代表作”就是所謂“同心圓”理論,主旨在於將臺灣史從中國史框架中剝離出來,類似于同心圓:第一圈為鄉土史,第二圈為臺灣史,第三圈為中國史,第四圈為亞洲史,第五圈為世界史,且將中國史與世界史同等對待。這樣的內容因此遭到不少學者反對。

  陳水扁:“日治”取代“日據”

  陳水扁2006年施行新課綱,但因它並未完成修訂流程,因此也被稱為“95暫綱”。它將臺灣史與中國史完全分開,臺灣史獨立為第一冊;將1945年以前的“中華民國史”列為中國史,1945年之後的部分列入臺灣史;同時將確立臺灣回到祖國懷抱的《開羅宣言》定位為“新聞公報”,要求將“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納入教材。

  “95暫綱”2003年首次公開後,受到很多“立委”和媒體的抨擊。已成為“教育部長”的杜正勝為此繼續進行課綱修訂,並於2008年通過,當時計劃于2009年開始施行,又稱“98課綱”。它沿用了“95暫綱”的基本框架,以“同心圓”論調為核心加速“去中國化”,對教科書“不當用詞”進行修正,如把孫中山的尊稱“國父”改為“先生”,“光復”變為“戰後”,“中國第一大島是海南”(而不再寫臺灣),“李白是中國的偉大詩人”,“中國是外國”;對於日本殖民統治以中性的“日治”來取代“日據”,在談及“慰安婦”來源時甚至稱,“除了風塵女子外,也有自願到海外去從事慰安的婦女”。

  馬英九:撥亂反正不徹底

  馬英九2008年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後,擱置了“98課綱”,重新修改了高中課綱即“101課綱”,計劃2012年初公佈施行。但該課綱因為延續了陳水扁時期強行“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而挨批,馬當局以“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憲法之檢核”為由,邀請具有泛藍和統派背景的學者對“101課綱”進行修訂,強化大中國史觀、臺灣和祖國大陸之間的聯結,即“104課綱”,定於2015年8月新學期開學之際上路。微調小組總召集人則是當時在學界立場鮮明的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

  此次課綱微調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內容:“加入“婦女被迫做慰安婦”的文字、“日本統治時期”修正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強調“大東亞共榮圈”是侵略構想。其他的還包括 “中國”被改為“中國大陸”,“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明鄭”代替“鄭氏”,“清代”改為“清廷”,“光復”取代“接收”。總體而言,它算是對“臺獨史觀”和“皇民史觀”的撥亂反正,如同王曉波自己所説的那樣,“臺灣高中課綱微調是正本清源”,但就其調整規模來説遠不如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課綱修訂。

  在“臺獨”分子的煽動下,島內學生爆發了“反課綱運動”。馬當局一味妥協,最後只針對“104課綱”的去留存廢提出三點意見:新舊版教科書並行、爭議部分不列入大學入學考試命題、即刻啟動課綱檢討程式。民進黨執政縣市則公開表態繼續沿用舊課綱。

  “臺獨”勢力修訂歷史課綱嚴重影響了臺灣同胞的國家認同。《中國時報》12日稱,為了“去中國化”的終極目的,蔡英文當局先是去年掀起備受兩岸關注的“文白之爭”,今年輪到高中歷史課綱,深受其害的、被綁架的依舊是廣大莘莘學子。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