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專家談大陸“惠臺31條措施”施行細則:須行之有效

2018年06月07日 14:55:00來源:中新社

  中新社桂林6月7日電 (楊陳 趙琳露)在被臺胞譽為“新春大禮包”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惠臺31條措施”)發佈已滿3個月之際,6月6日至7日,首屆桂臺合作高端智庫論壇在廣西桂林舉行,來自大陸各高校及有關機構的涉臺智庫專家圍繞“地方政府如何落實‘惠臺31條措施’”展開研討。

  今年2月28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等部門發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共出臺31條具體措施。此後,福建省廈門市頒布了《關於進一步深化廈臺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推出了60條具體措施。上海市發佈了《關於促進滬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辦法》,通過55條細則與臺灣同胞分享上海發展機遇。廣東、浙江、江蘇等地也已經或將要推出一系列施行細則,加速落實惠及臺胞的政策措施。

  “地方細則並非越多越好,必須行之有效。”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研究所所長朱松嶺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推動“惠臺31條措施”落地,應該在臺企臺胞相對聚集的省市,根據其面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經過詳細調研論證後,適當推出施行細則。在臺企臺胞較少的地區則不必一一齣臺,可以在援引“惠臺31條措施”的基礎上,靈活處理。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郭振家對此表示認同。他同時建議,大陸地方政府在落實“惠臺31條措施”時應注重成效評估,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一致,確保其可持續性。

  在此次發佈的“惠臺31條措施”中,有12條措施涉及加快給予在大陸的臺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19條涉及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

  “地方政府在執行‘惠臺31條措施’時,一定要處理好臺企臺胞與大陸企業、居民之間同等待遇問題。”國務院臺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邱楓稱,大陸出臺“惠臺31條措施”是讓臺灣民眾享有大陸發展機遇,全面擴大兩岸交流合作。各地在制定落實措施時,也應該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建議,各地在制定落實“惠臺31條措施”地方措施辦法時,應該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逐步推進,在摸索中調整改進。“對臺政策的實施涉及到多個部門,各地可由地方檯辦牽頭,建立聯席會議等工作協調機制,以此助推惠臺政策落地。”(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