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講述】臺灣同胞張家銘的尋夢路

2017年12月22日 09:11:00來源:台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講述感人故事,一張照片記錄精彩瞬間,一段視頻珍藏難忘記憶。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親歷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以及關心和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海內外同胞。他們通過講述自己或身邊人所經歷的真實故事,續寫“兩岸一家親”同胞親情。

  作者:周春欣,曾任常州市武進區臺辦主任

  對於許多企業家來説,在一個地區的行業內能做到高管位置,拿著豐厚的薪水,過著安穩的日子,可能就是他們畢生的夢想。然而,也有為數不多的成功人士,不斷地創業創新才是他們畢生的追求。來自臺灣的張家銘就是其中的一位。

  初見張家銘,一米七幾的個頭,一副憨厚的樣子。隨著接觸的增多和了解的深入,覺得他更像一位學者型的企業家,對科技創新的執著,對同仁朋友的寬厚,讓我敬佩有加,尤其是他胸中有著一個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為天下蕓蕓眾生解除病痛、造福桑梓的夢想,讓我肅然起敬。

  張家銘,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出生於臺灣嘉義縣農家,早年就讀于臺灣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和臺北醫學大學。之後與人合作,在臺灣臺中市開辦了高堂中醫醫院。他運用傳統中醫經典處方和純正的中醫療法治療常見病和多發病,贏得了臺灣民眾的廣泛認同。沒過幾年,僅在臺中地區就開辦了10多家連鎖醫療機構。

  事業有成的張家銘,本來可以在臺灣守著這份産業,過著富足有餘的生活。但為了加快中藥貼膏的研發和技術革新,他把目光瞄準了大陸中醫藥傳統文化和豐富的中醫藥資源。1997年,他毅然辭去了高堂中醫連鎖機構總經理職務,踏上了大陸這塊改革開放的熱土,來到了美麗的江南水鄉,走上了他的尋夢之路。

  1998年,張家銘在江蘇武進湖塘承包了一家衛生材料廠的一個車間。之後又創辦了常州巴斯特醫藥科技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現已更名為巴斯特醫藥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從此,他經常往返于海峽兩岸,把公司現代醫藥科技與傳統中藥配方相結合,大膽嘗試,將研製出來的中藥貼膏在臺灣高堂中醫醫院臨床運用,並採集了大量試驗樣本,為改善生産工藝和提高技術水準奠定了基礎。2005年,張家銘與江蘇省中醫藥研究所合作,共同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十一五”中藥外治法關鍵技術研究,開發了系列新産品,其中橡膠工藝標準經中國制藥學會專家論證,被列入中國藥典(2005年版)橡膠膏劑製劑通則。2008年,在武進區政府和臺辦的大力支援下,張家銘收購了在原江南衛生材料廠基礎上更名的常州盛輝藥業有限公司,且異地建廠,産品成功申報為國家“高新技術産品”。2015年公司被評為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2016年被授予江蘇省臺資企業“紫峰獎”。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張家銘立志要研發出佔領全球制藥行業制高點的醫藥産品。西藥透皮吸收産品的研發,一直是全球制藥領域的重大課題。目前,産品能成功上市的只有歐美少數幾個科技發達國家。

  不甘於示弱的張家銘又有了新的夢想。2014年冬,他在常州西太湖科技産業園醫療産業城,租用兩千平米的廠房,邀請國內外多位博士級科技人員,由國際上極少數在該領域具有突破性成果的旅美學者許博士主持,開始該産品的研發。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現已成功掌握了全球唯一能治療老年失智症的卡巴拉汀三天一貼貼膏的技術路徑,並擁有了自主智慧財産權。

  張家銘是辛苦的,也是幸運的。為了研製符合國家藥典標準、又深受患者歡迎的中西藥貼膏,他數十年如一日,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從未休過一個節假日和星期天。企業的員工們都稱他為“拼命三郎”。由於社會制度不同,思想觀念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語言溝通困難等原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難免會遇到許多挫折和困難。每當這時,武進臺辦的同志都會來到他的身邊,為他排憂解難。日復一日,他把臺辦當成了自己的家,臺辦的同志也把他當成自己的親人,武進也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寒來暑往二十年,尋夢路上永向前。張家銘深深體會到改革開放的大陸為每個有夢想的人提供了最好的發展平臺,機會難得。如今,年過花甲,邁向古稀的他仍沒有停下腳步,正在為創造奇跡,造福人類而闊步前行。

  張家銘,祝願你夢想成真。(完)

[責任編輯:何建峰]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