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交流三十年講述】一本泛黃了的筆記意外圓了他半生尋根的夢

2017年11月02日 17:30:00來源:台灣網

  【題記】今年是海峽兩岸同胞打破隔絕狀態開啟交流交往30週年。30年來,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聯繫達到前所未有的水準,為兩岸關係緩和、改善與和平發展奠定了基礎。兩岸同胞在30年的交流交往中,既共同見證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發生了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故事。一段文字講述感人故事,一張照片記錄精彩瞬間,一段視頻珍藏難忘記憶。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過去30年來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親歷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以及關心和支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海內外同胞。他們通過講述自己或身邊人所經歷的真實故事,續寫“兩岸一家親”同胞親情。

  【本文導讀】“30年前,臺海陰雲密布,同胞隔海相望,多少家庭妻離子散,音訊全無,長夜痛哭,留下刻骨銘心的傷痛和無法彌補的遺憾……30年前,兩岸經濟幾無交匯,寄一封信、打一個電話都障礙重重……”臺商秦鈺勳怎麼也沒想到,一場偶然參加的會議,竟圓了自己半生尋根的夢,而這一切還要歸功於一本泛黃了的工作筆記,它記錄的是30年前,兩岸打破隔絕後,弟弟的尋親之路。30年來,哥哥的後人往返兩岸,兜兜轉轉,見證了兩岸交流、發展、融合的整個過程,也在歷經了無數次的希望與失望後,終於在兩岸交流的第30個年頭,又憑藉著這本筆記找到了自己的根……

三十年前的手寫尋親筆記

  作者:“川越海峽”微信公眾號

  在四川的這幾天,臺灣商人秦鈺勳像是做了一場夢。

  這一縷鄉愁就如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51歲的秦鈺勳“回家”:淩雲山下,南充高坪區青蓮鄉,那是秦鈺勳魂牽夢繞的故鄉。

  1949年,他的父親秦光全隨部隊去了臺灣,後因意外離世,故鄉成為秦鈺勳心中的謎團,也成了父親的終身遺憾。

  此行四川,秦鈺勳本是為參加今年的西博會而來,沒想到竟然找到了親人,還找到一張上世紀80年代自己的全家福。照片泛黃,有些模糊,卻滿滿都是回憶。他情不自禁流淚:“這就是父親終日記挂在心的故鄉,現在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如果他能看到家鄉的變化,該有多好啊……”

  今年正值兩岸交流30週年。30年前,秦光全在四川的弟弟,也在尋找自己遠在臺灣的哥哥。30年後,雖然兩位老人已故去,但他們的後人終於得以相認。

  父親意外離世 故鄉和親人成謎團

  秦鈺勳是家裏的長子,他有2個姐姐和2個弟弟。17歲那年的母親節,家裏人都在包餃子。父親出了一趟門,不料出了意外,突然離世。

  生前,父親總念叨,想回四川老家看一看。這一願望終成遺憾。

  秦鈺勳眼裏,秦光全是一個嚴厲的父親,但也充滿智慧。秦鈺勳上學時,父親帶著一根藤條到學校,告訴老師:“這小子調皮,藤條打斷了,我再送一根來。”父親也曾拿給他25把串起來的鑰匙,讓他找出能開鎖的那一把。四書五經、論語等,父親也曾口口相傳。

  父親突然離世,很多事沒有交代。故鄉成為秦鈺勳心中的謎團,只知道父親是四川南充人,具體在哪,沒來得及問。

  兩岸隔絕親情散落 童年記憶全是“四川”

  故事還得從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説起——

  “我的父親秦光全于1917齣生在‘順慶府四川東路’,後來他成為一名軍人。”秦鈺勳説,1949年,他的父親跟隨部隊前往臺灣,從此再沒有回到過家鄉。

  雖然遠隔千山萬水,但秦光全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家鄉。

  “每逢新年,我們家的團年飯就會有臘肉、香腸這些四川菜肴,全部是父親親手製作的, 這些都是很溫暖的記憶。”秦鈺勳説,父親的廚藝很好,常常給家人做川菜,“回鍋肉、粉蒸肉、臘肉、香腸……他都做給我們吃,他炒菜的時候還特別喜歡放辣椒和花椒,雖然又麻又辣,但我非常喜歡吃!”

  逢年過節,秦光全便備上好酒好菜,邀戰友到家中相聚。每到這個時候, 秦光全就會説四川話,秦鈺勳也跟著學會了不少四川方言。

  秦光全的不少戰友在臺灣孑然一身,並未娶妻生子。年幼的秦鈺勳非常喜歡這些叔叔伯伯,與他們很親。父親的戰友周松和文樹清是廣安市武勝縣人、劉世昌是資陽市安岳縣人、彭有生是重慶雲陽人、彭登友是重慶豐都人……飯桌上,他們總是念叨著“四川”二字,他們或在討論故鄉今年收成好不好,母親做的飯香得不得了,或就連父親的責罰現在想起來都是好的……此時的故里,活在他們彼此的回憶裏。他們具體説了什麼,秦鈺勳當時太小,現已記不清了。但是,他清晰記得,一頓飯總是歡笑開始,哭泣結束,最後總能聽見一些嗚咽的聲音,一聲聲輕喃“娘——”

  男兒有淚不輕彈。就算常年在外,故鄉,在他們心裏,終究份量太重。

  如今,跪在父親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秦鈺勳流著眼淚説,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根。

  尋根之路 認親先背字輩譜

  “仁志申儀士……禮義忠良正,光玉長年佑……(音)”每行5個字,8行共40字,能為40代人命名。

  這是秦鈺勳家族的字輩譜。他能熟練背誦。父親告訴他,一定要記住這個字輩譜。如果有一天能回到大陸,這是尋找到親人的重要線索。

  字輩是中國傳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國古代一種特別的“禮”制,它一直延續到現代。雖然現在不少年輕人對字輩不太熟悉,但老一輩卻很重視。秦鈺勳的太爺爺叫秦良炳,爺爺叫秦正富,父親叫秦光全,都是嚴格按照這個字輩取名。

  “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讓我和弟弟們背秦家的家譜,我想,那個時候他就是要讓我們記住,我們的根在四川南充。” 秦鈺勳説。

  2015年,秦鈺勳第一次到大陸,他在網上發帖尋親。此後,他接到了約上百個電話。每次接到電話,他先請對方背“字輩譜”,但均未有人對上。當時的他,已有些泄氣。

  2016年4月,他終於來到四川,參加“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四川臺灣産業合作推介會”。現場,他告訴四川省臺辦主任周敏謙,自己的父親是四川人。父親遺憾離世,終未回故土,他不知道老家的親人現居何處。幾十年過去了,他可能找不到分散在老家的親人了。

  “怎麼會找不到?一定找得到。”周敏謙給他打氣,語氣很堅定。

  這,讓秦鈺勳又燃起了一線希望。

  意外圓夢 30年前的工作筆記 “鎖定”親人住址

  “父親到了臺灣後,直到去世都沒有回過南充,這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秦鈺勳説,他一直想要完成父親的心願,替父親回家看看。據父親説,老家還有許多親人。在他模糊的記憶裏,父親曾經提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小時候上過私塾,家中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但是,由於時間太過久遠,秦光全從軍期間的相關資料已被損毀,除了知道父親是四川南充人外,秦鈺勳也沒有更多的線索。秦鈺勳也不清楚姑姑和叔叔的名字,他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父親秦光全是“光”字輩,按照那個年代,姑姑和叔叔的名字裏也應該有“光”字。可南充那麼大,僅憑這些線索,無異於大海撈針。因此多年來,“尋親”就像一個不可能完成的夢想,縈繞在他的心頭。

  今年9月,2017中國西部(四川)國際投資大會召開,遂寧市投資環境推介會也于大會期間在成都世外桃園酒店舉行。遂寧市臺辦邀請了幾位臺商前來參會,其中就有通過遂寧市臺資企業昶輝集團臺幹邱先生認識的秦鈺勳。收到邀請後,秦鈺勳第一時間就答應了,並且還將自己和四川的淵源告訴了遂寧市臺辦,表示想順便尋找下四川親人。

  雖然可用的線索和資料很少,但遂寧市臺辦還是積極幫秦鈺勳出主意、想辦法,一邊帶著他參訪遂寧,一邊積極和南充市臺辦聯繫,在《南充晚報》上登載了秦鈺勳尋親的消息,沒想到,竟然真的找到了知情人!

  南充市高坪區原臺辦主任岳國超,在《南充晚報》上看到了這則消息,一下子就勾起了自己的回憶。翻閱30年前的工作筆記,在已經泛黃的紙頁上,他果然看到了關於秦光全的記錄。

  原來,30年前,秦光全在四川的弟弟秦光珍,也曾拜託當地臺辦幫忙尋找自己遠在臺灣的哥哥。可30年前,兩岸隔絕,通訊落後,尋親談何容易!沒想到30年後,臺灣的親人又尋了回來!

  千山萬水,阻隔不斷兩岸親人的血脈相連。靠著這本工作筆記,秦鈺勳在四川的親人資訊和住址被成功“定位”。岳國超趕緊和南充市臺辦取得了聯繫。在遂寧市臺辦侯玉君副主任的陪同下,秦鈺勳立即前往南充,確認了父親的祖籍,原來並不在順慶區,而是在南充市高坪區的青蓮鄉!

  回家團聚 家族親人還有很多 會帶家人再回四川

  南充市臺辦趕緊聯繫秦光珍的家人,讓他們前來相認。在相認現場,秦光珍的家人找出一張泛黃的老照片,讓秦鈺勳分外驚喜。這是自己家的全家福,在照片背後,秦光全還將家人的名字一一寫上。落款“兄秦光全”幾字雖然模糊,但依然可辨認。名字下方的時間是“1982年”。

  原來,1982年秦光全曾從美國寄回這張照片,但當時兩岸親人只能隔海相望。後來秦光全意外去世,也帶走了所有關於家鄉的線索。

  9月19日是秦鈺勳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天。“我的腿都是軟的。”秦鈺勳説,他在南充和親人們吃了一頓午飯,他的家族親人還有很多,來了兩桌人,很熱鬧。

  “這次來四川,我感觸很深,這裡的建設很好,經濟發展也很快。”秦鈺勳説,經過多年的建設,四川早已不是祖輩們離開時的樣子。他很遺憾,父親和他的戰友沒有親眼看到家鄉的建設。他説,一定會帶著家人一起再回四川,來祭祖、尋根。

  “父親到了臺灣後,直到去世都沒有回過南充, 這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秦鈺勳説。

  盼望和親人相聚 要帶家鄉泥土回臺灣

  秦鈺勳説,有了線索之後,他非常想找到秦家在南充的血脈,和自己的親人相聚。

  “我帶來了臺灣的泥土、鹽和米過來,我把南充的泥土、鹽和米融合在了一起,帶回去‘給’父親,我想告訴他,我一直謹記他的教誨,飲水思源,莫忘根與本。” 他認為,這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三樣東西,兩者相融,有著特別的意義。

  秦鈺勳説著,從口袋裏掏出一個印有父親秦光全名字的瓶子,而在他身旁的口袋裏,還有6個相同的瓶子。

  “這六位叔伯是父親生前的四川籍戰友,可以説他們是看著我長大的。”

  秦鈺勳小心翼翼地將另外6個瓶子也拿了出來, 瓶身上印有“周登科、成都”,“文樹清、武勝”……等字樣。

  秦鈺勳説,父親的六位老戰友在臺灣無兒無女,所以父親在世時,逢年過節都會邀請他們到家中做客。在秦鈺勳的兒時記憶裏,最難以忘卻的是,每當父親端出四川味道的菜肴,叔伯們都會潸然淚下。

  “叔伯們孑然一身,我一直把他們當作家中的長輩,所以對待他們和父親一樣。”秦鈺勳打算在明年清明節之前,到所有叔伯的老家去走走看看,帶回他們老家的泥土、鹽和米。

  “明年清明節,我就會帶這些‘寶貝’去祭拜他們,完成他們回家的遺願!”

[責任編輯:何建峰]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