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青年話端午:同“粽”同源大陸逐夢

2017年05月31日 08:29:44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南京5月30日電 “賊好吃、感謝若蜜小姐姐的投食、超喜歡吃花生粽子……”端午節前夕,在武漢大學讀大二的臺灣姑娘孫若蜜發的一條有關粽子的朋友圈引來了兩岸幾十位小夥伴的點讚、評論。

  “沒想到大家這麼喜歡吃我們家鄉的粽子,明年端午我一定讓奶奶多包一點。”在大陸生活的五年多時間裏,孫若蜜每個端午節都會和同學一起吃兩岸不同風味的粽子。

  “吃粽子、劃龍舟、插艾草,兩岸的端午習俗都很一致。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同‘粽’同源吧。”孫若蜜説。

  關於未來,現為武漢大學國際推廣與文化交流協會副主席的孫若蜜有兩個“小願望”:一是希望自己的協會能夠更好地促進兩岸青年交流了解;二是希望能在大陸找到理想的高校攻讀兩岸關係方面的研究生。

  與來大陸求學的孫若蜜不同,在南京創業的何思穎這個端午節顯得有些忙碌。“手頭有幾個剛接到的項目還要跟一下,事情不做完,心裏不踏實。先吃粽子過節吧,抓緊忙完還能趕上看龍舟賽呢。”何思穎説。

  2015年9月,臺北大學法律碩士畢業的何思穎毅然放棄臺灣穩定的工作,到南京浦口區創立了一家名為“眾創碼頭”的管理諮詢平臺。“南京發展潛力大,文化又與臺灣相近,城市也很包容,我喜歡在這裡生活。”

  為幫助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她經常陪著這些青年“創客”辦活動、做專案……未來,何思穎希望自己的公司能早點進入正軌。等事業穩定了,她還希望能在當地找一位男朋友,一起紮根南京。

  今年這個端午節,在北京體育大學讀博士的臺灣小夥陳文成顯得尤為興奮。這不僅是因為可以吃好吃的粽子、看精彩的龍舟賽,更因為他和河南的女朋友在端午假期將領證結婚,並一起去拍婚紗照。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我還想組織一個兩岸青年一起包粽子的活動,讓大家在學習包粽子的過程中,慢慢了解兩岸有關端午節的共同習俗與記憶。”在陳文成看來,這種動手活動比年輕人簡簡單單在外面買個粽子吃有意義多了。“粽子不僅是一種食物,更是連接兩岸的文化紐帶。”

  陳文成還身兼中華兩岸交流促進會大陸事務委員會青年部副部長。“我很樂意為兩岸青年交流服務,希望更多臺灣年輕人到大陸走走看看。”未來,陳文成打算在北京找一份工作,與已經是小學老師的妻子共同在北京生活。

  1992年出生的廖子豪,四年前跟隨父親來到江蘇昆山一家電子廠工作。端午節前夕,記者採訪他時他還在廠里加班。“這個端午節可能有點忙了,希望這兩天能抓緊把剩下的活幹完,端午假期可以好好歇歇。”

  廖子豪説,他一個人很少吃粽子,一般都是和家人或者廠裏的同事聚會時才會吃。工作之餘,廖子豪喜歡跟廠裏的大陸同事一起聚餐、聊天,有時還會玩玩遊戲,日子過得很開心。“希望能多漲點工資,天天都過節。”

  今年的端午節恰逢許晉銘的畢業季。雖然申請了延期半年畢業,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他端午期間還是要為畢業論文答辯做準備。畢業順利、在大陸高校找份滿意的教職是他今年的期盼。

  “我身邊那些在大陸讀碩士讀博士的臺灣同學,不少人畢業後都選擇留在大陸找工作。”許晉銘説,隨著近年來大陸提供的學習、就業、創業的機會不斷增加,如今到大陸發展、逐夢已成為越來越多臺灣年輕人的選擇。(記者陸華東)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