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團隊閩南營造“彩虹村”

2017年04月10日 08:19:1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走進福建晉江市安海鎮曾埭村,仿佛進入了五彩的世界。村民家房屋前的廊柱、墻體,村道兩側的圍墻,甚至公廁、溝渠的水閘都被裝飾成各種顏色,煞是好看。

  這個以農業為主的閩南鄉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變了模樣。

  “這要感謝臺灣社區營造團隊,讓我們的村子變成了‘彩虹村’。”曾埭村黨支部委員黃天從9日對中新社記者如是説。

  村裏主幹道兩側的圍墻和鄰近農家的墻體都成為了畫板,一幅幅洋溢著農家生活氣息的油畫栩栩如生。村子中央,一根繩子將大榕樹與墻體上油畫中的小黃牛連在了一起,榕樹仿佛就是小牛的栓牛柱,創意十足。

  曾埭村是傳統農業村,主要以種植蔬菜為主,手工米粉曾經出口東南亞,聞名海內外。2016年9月,來自臺灣的社區營造團隊入駐曾埭村,進行一番資源調查後,根據村莊的特點,引入文創元素,著手打造彩虹主題村莊。

  為何定位為“彩虹村”?臺灣社區營造團隊領隊、臺灣朝陽科技大學教授陳茂祥告訴記者,首先考慮到曾埭村緊靠著安平橋頭這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港口,“絲綢是五顏六色的,加上曾埭村以農業為主,收穫的季節也是多彩的”。

  社區營造在臺灣興起已有20多年。陳茂祥説,其核心理念在於深入挖掘當地人、文、地、景、産業和生態資源,使其良性互動,讓生活在其中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目前,臺灣地區8000多個鄉村,幾乎一半參與了社區營造,並且每個鄉村都特色鮮明。無論是廢墟中開出花來的桃米村,還是廢棄礦區的貓村,都以個性化的主題著稱,給人留下不一樣的印象。

  陳茂祥及其團隊對閩南鄉村風情印象深刻:不論是獨特的生態資源,還是豐富的人文遺存,都令人艷羨和讚嘆,“我們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在地資源,讓人們能夠體驗和傳承這份美麗,愛上故鄉”。

  陳茂祥及其團隊入駐曾埭村後,首先與當地村民溝通,讓彼此的理念一致。臺灣社區營造團隊成員林庭輝説,已和曾埭村委幹部、小學生家長、老人協會等村民團體進行交流和座談,聽取、蒐集村民的意見和建議。

  望著煥然一新的老舊房屋,曾埭村民黃金銷樂不可支,“一開始我們並不贊成把墻面刷成藍天白雲,因為在閩南地區只有辦喪事才使用藍色和白色。”黃金銷説,經過與臺灣團隊專家溝通,大家都同意在此基礎上加入更多顏色,越來越多村民加入到鄉村建設的隊伍中。

  更令人樂見的是,看到村子的巨大變化,不少村民主動承擔起村道樹木的日常養護,有的主動無償出讓土地修建村道,有的配合做好衛生保潔……

  “讓村民自覺參與進來,自發建設自己想要的新農村,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陳茂祥説,接下來,還將與村民們一起研發彩虹手工米粉,打造彩虹花田等,讓曾埭村的文創特色更加鮮明。(作者 孫虹 牛效禮)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