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兩會記者手記:一個字,燃!

2017年03月14日 10:34:09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3月12日北京訊(記者 吳曉寒) “委員看這邊”、“您再多説兩句”、“快衝,是劉翔”……3月3日全國兩會開幕以來,社會各行各業聚焦於此,尤其是全國的媒體朋友們,不僅“長槍大炮”、“鋼鐵俠”設備用的得心應手,“圍堵”委員代表的速度也直逼“淩波微步”。作為一名涉臺新聞工作者,記者本人也有幸參與了這場匯聚四海八荒採訪神力的大“趴體”。同行齊聚、高手雲集,識委員、做直播、侃經濟樣樣拿手,休息時也不忘奮力敲稿,時刻散發出“我敬業,我驕傲”的光芒。記者在現場深刻體會到了“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爆表魅力值,燃!

  “兩會”期間,記者接觸了許多臺籍全國政協委員,他們是一群可敬又可愛的人。小組討論中,委員們根據議程積極討論、認真審議,甚至是仔細到“摳字眼”的程度,讓人欽佩。每位委員的發言都很“接地氣”,不説官話、套話,實實在在的反映了來自基層的社情民意。旁聽他們的真知灼見,記者也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全國政協如何發揮參政議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作用有了更真實的體驗。

  “如何加強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臺灣青年怎樣才能在大陸更好的學習、生活、就業、創業”、“與臺灣基層民意代表的交流工作怎麼做深、做廣”,這些兩岸熱門議題都是委員們傾力研討的重點。他們談起臺灣青年和臺灣同胞就像自家的小孩、親戚,迫切的希望能替臺胞們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説到激動處不經意間嗓門也會提高八度,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在這些委員身上沒有遙遠的距離感,添上的是幾分親切。“小姑娘跟了我們這麼多天,也很辛苦啊”、“你要不要喝點水,吃個橘子吧”、“謝謝你們媒體幫我們把聲音傳出去,讓更多的人聽見”,每一次的採訪都像是朋友間的對話,委員們真情實意流露出對兩岸事業的熱忱,深深地打動著聽者的心。有一位委員對記者説,他的外公曾擔任過“北平同鄉會”的會長,相較于外公當年為臺胞們做的事情,他自愧不如。但在記者看來,年代不同所需要努力的方向也不盡相同,這位委員現在為臺灣同胞奉獻的心血,值得所有人為他點讚。

  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每天八小時、接連運轉十多天,這是委員們“兩會”期間的標配作息時間。有時還要準備第二天的發言材料、整理提案建議,中午不休息、晚上到深夜,都是常有的事兒。留給媒體採訪的時間更顯得彌足珍貴,此次記者也體驗了一回與眾不同的“健步ing”採訪形式。為了能在有限的時間裏與委員進行充分的溝通,記者與一位委員相約邊健步邊採訪,在四十多分鐘的時間裏,從臺資企業如何共用“一帶一路”成果談到怎樣加強兩岸“心靈契合”,委員笑稱,“實在是沒時間,大腦思考久了,走一走才能放鬆下來,辛苦你了”。從這件事上,記者也頓悟到以後該鍛鍊的不僅是筆頭跟腦力,還有偽發達的肱二頭肌——舉不動錄音筆,傷不起。

  “兩會”與其説是委員、代表們共商國是的殿堂級會議,不如説是各行各業都在為祖國建設奉獻自己的心力。為了“兩會”的順利召開,會議現場的安保人員全天值守一絲不茍,樓層的服務人員能準確地稱呼每一位委員的姓氏,記者們加班加點的報道會議亮點、解讀各界聲音,普通百姓通過電視、網路、報紙等各種渠道關心著正在發生的國家大事。大家所共同期盼的,是國家越來越昌盛、民族越來越富強,這是我們的“中國夢”。

  “兩會時間”慢慢接近尾聲,踏出會議中心,春天的氣息也漸漸清朗,朋友圈裏到處都在曬著“春風十里不如你”,在記者眼中,這個春天“兩會”最美,參與“兩會”的人更美。親愛的“兩會”——我們明年再見!(完)

[責任編輯:于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