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青年創業那些事: “洄遊”漁村也可海闊天空

2016年12月28日 08:17:4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花蓮七星潭漁人出海場景。張盼攝

  新月形海灣面朝太平洋,末端與臺灣中央山脈相接,潮起潮退,日升日落,漁人的生活安靜地流淌。位於臺灣花蓮海濱的七星潭原是小漁村,隨著近年觀光業興起,引來不少遊客賞星踏浪。

  “我們想做傳統漁業和休閒觀光業的結合。”臺灣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的黃紋綺對記者説。從她外公起,家族中便有人在七星潭經營定置漁場。“希望能讓民眾親身體驗漁村文化,並將永續海洋的概念融入日常行為。”正因如此,她與幾名夥伴在家族漁場推出“洄遊吧”體驗項目。

  找尋與海洋密切關聯

  “洄遊吧”以食魚及永續海洋為核心,提供“洄遊鮮撈”、“洄遊平臺”和“洄遊潮體驗”三個面向的服務。黃紋綺説,每個月會有3場不同主題的漁業、海岸、漁村體驗活動,內容包括圍觀漁人沖浪出海、新鮮漁獲上岸後進行搶魚、在團隊講解下認識當月洄遊魚類、親自烹調享用現捕撈的海産。

  “在捕撈方面,漁場採用對環境相對友善的漁網或漁法,所捕獲的是當季野生洄遊魚種,不會販售《臺灣海鮮指南》中標明瀕危的海産。”黃紋綺説,從産地捕獲、處理、真空包裝到低溫冷凍,都會在24小時內完成,留住最新鮮的美味。

  從“不求甚解”到“吃出門道”,“洄遊吧”希望由漁業文化和食魚教育入手,通過具體的體驗行動,重塑從産地到餐桌的完整過程,幫體驗者找尋其與海洋更緊密的關聯。除了現場講解,也會通過活動主頁及社交網路,以資訊可視化的展現方式,圖文並茂、趣味十足地分享食魚、漁業及海洋相關知識。此外,“洄遊吧”還與花蓮當地漁場合作,推出獨具特色的永續海鮮産品及海洋文創商品。

  合作推廣食魚教育

  “我們嘗試連結消費者、漁業人員和學術單位三方的交流與反饋,讓海洋資源的利用及海洋環境,達到相互平衡並永續發展。”黃紋綺發現,七星潭近年來因大量遊客涌入,致使當地生態環境發生變化,也因全球氣候變化及漁業資源過度捕撈,導致漁獲量不穩定,所以,改變勢在必行。

  臺灣在食魚相對量、漁獲相對量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且為高漁業年産值地區。島內有不少普通民眾熟悉全球漁業資源匱乏的警訊,環保團體也在努力倡導永續海洋的理念。但現實中,大多數民眾面對餐桌上的魚卻叫不上名字,更説不出魚種和來源。保護該從何做起?

  黃紋綺介紹説,目前“洄遊吧”已與花蓮當地教育單位合作推廣食魚教育。現已配合臺灣東華大學附設實驗小學,為四年級小朋友舉辦“小小漁人體驗”活動,並且協助花蓮市明恥小學創辦教師研習營,與花蓮當地致力於海洋保育及教育推廣的環保團體,合辦食魚教育及七星潭海岸認識活動及課程。

  今年9月起,“洄遊吧”更是每月定期發起凈灘行動,並將每次的凈灘成果線上填報至國際凈灘行動記錄,通過各月記錄了解七星潭廢棄物的構成,以期追根溯源,從源頭上減少廢棄物製造,還大海以潔凈。

  帶動年輕人漁村創業

  臺灣近些年對食品安全議題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民眾開始更多地留意食材的生産履歷、公平交易、環境友善作業方式等方面。黃紋綺認為,這些在蔬果方面已有顯著進展,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農村改造、農産研發與行銷、農業教育等。“相比之下,漁業産業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而身為漁人家族一分子的我,應該怎麼做?”

  黃紋綺選擇了與3名“80後”、“90後”同伴返鄉創業。“普遍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對漁業産業及漁村,大多是辛苦、乏味的印象,希望以此作為臺灣未來推動漁業休閒觀光産業發展的嘗試,帶動更多年輕人‘洄遊’漁村,讓臺灣漁村産業實現升級。”

  “我們現在滿腦子都是創業的事,從今年項目正式推出以來,一直在做各種嘗試。”黃紋綺希望在拉近“洄遊吧”體驗者與海洋距離的同時,協助漁業業者及當地居民了解普通民眾的需求,以便未來提供更貼切具體的相關産業服務,帶動偏遠漁村小區再造。(張盼)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