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灣青年大陸創業:這裡機會可能是臺灣的好幾千倍

2016年12月07日 10:26:46  來源:海外網
字號:    

  【編者按】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大陸迎來前所未有的創業熱潮。跨海而來的臺灣青年們,帶著夢想和堅持,在大陸書寫著他們精彩的創業故事。海外網記者通過採訪數十組在大陸創業的臺灣創客,選取拍攝了具有代表性的六個主題故事,與大家分享他們的創業點滴和人生選擇。

  2016年11月 1日,北京,中關村。

  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在她不到3天的大陸之旅中,選擇在這裡度過一個上午。她和10位在大陸打拼的臺灣年輕人交談,鼓勵他們“創業成功後,要把經驗帶回臺灣”。

  正是在這裡,聚集著聯想、百度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近2萬家,這個被譽為“中國矽谷”的城市一隅,見證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飛速繁榮。越來越多的青年創客,選擇在這裡,讓虛擬的網際網路照進現實。

  洪禮赫、徐海波,一個來自臺灣,一個來自湖南,一個是個性溫和,內斂細緻,一個酷愛挑戰,無所畏懼。在他們身上,我們似乎到了臺灣青年與大陸青年略顯不同的個性特徵。

  在大眾的印象裏,臺灣年輕人崇尚“小確幸”,不想闖蕩,只願安穩度日,歲月靜好。而大陸的孩子,由於從小就接受了殘酷競爭的“洗禮”,往往更有“闖勁兒”。截然相反的形象,讓人聯想到最近大火的電影《七月與安生》,在故事尾聲,溫文爾雅的七月剪了帥氣利落的短髮。

  儘管性情溫和,但洪禮赫卻是個“非典型”的臺灣青年,他沒有回到臺灣,享受安逸的生活,卻因為對網際網路的濃厚興趣,來到了北京。當臺灣“北漂”遇上大陸“北漂”,故事又會是怎樣的呢?

  臺灣青年:到大陸創業,機會可能是臺灣好多倍

  2016年8月,洪禮赫和李蘇原兩個來自臺北的男孩兒,決定要來大陸闖一闖,在中關村,他們創辦了人生中的第一家公司。——“真飯見”。

  “我個性一直都是這樣,我很欣賞Mark Zuckerberg穿著拖鞋去開股東大會這種態度,覺得是很酷的一件事。”提起心中的偶像,洪禮赫顯得有些興奮,在他眼中,網際網路創業是個新鮮有趣的嘗試。

  洪禮赫説他在美國留學時就動了創業的念頭,對於創業,他也有自己看法,“其實幫別人打工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當然做老闆更是,只是我覺得,你要有自己的事業,才能把你的想法貫徹始終。”

  説起創業初期找合夥人,洪禮赫認為,相互信任十分重要。提及他和“小夥伴兒”李蘇原最初相識的情景,他回憶道“我們是考高中時,參加校外的補習班認識的,相識12年了,彼此都知道對方的能力,也都互相了解。”

  多年摯友變合夥人,對於洪禮赫和李蘇原來説是種特別的緣分。他們希望能讓有趣的想法付諸實踐,於是,把“吃飯”這件小事和網際網路結合了起來。

  “科技越來越進步,人與人之間卻越來越陌生,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每個人在公交車上都低著頭,沒有人在互相交談。”這是李蘇原初來大陸的感受。

  “我們真的希望用一頓飯,見到你想見的人。”洪禮赫和李蘇原都認為在眾多的社交軟體裏面,沒有一個能夠真正解決人與人之間越來越陌生的問題,因此,他們決定研發一個社交軟體,讓年輕人以“約飯”的形式來交朋友。

  陌生人真的願意坐在一起吃一頓飯嗎?這可能是很多人都會産生的疑問,但洪禮赫認為“中國人不喜歡一個人吃飯,更喜歡面對面坐下來一起吃飯,這個想法比較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

  讓陌生人通過吃飯社交,更容易被年輕人接受,所以“真飯見”的用戶多以18至30歲族群為主。公司成立的第二個月,他們成功舉辦了第一個主題活動,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

  來到大陸,讓洪禮赫看到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洪禮赫認為,臺灣年輕人眼中的世界比較小,創業的風潮也不是很盛行。“提起創業,臺灣人一般想到的是,開餐廳、開咖啡廳,或者是開個酒吧,臺灣市場太小了,對創業這個東西是很陌生的。”

  李蘇原也説,身邊許多的朋友也都有創業的夢想,實踐度卻非常低,因為在臺灣缺少這樣的氛圍,而“在大陸,機會可能是臺灣的好幾千倍。”

  母親在上海定居,讓洪禮赫對大陸並不陌生,也漸漸看到了兩岸年輕人的一些差別,“現在的臺灣青年,抱怨太多,做的太少。”

  洪禮赫説,臺灣青年與大陸青年最大的差別,可能就在執行力、行動力上,“大陸年輕人比較接地氣,行動力更強,有了好的想法,立刻就去實踐。”他建議來大陸創業的臺灣青年,“團隊裏不要都是臺灣人”要盡可能融入,與大陸青年互相學習。

  大陸青年:創業99.9%會失敗,新環境要做好準備

  在中關村,我們遇見了另一位80後創業青年,徐海波,而他正是洪禮赫口中“行動力強”的大陸青年。已在社會上歷經許多磨煉的他,對於創業同樣執著。

  初見徐海波,他身著一件黑色皮衣,眼神中透露出來堅定和成熟,是同齡人中少有的。“我喜歡玩越野,越野會翻車的,越野會出各種交通意外,剮蹭在裏邊根本不叫事兒。”

  2005年至今,近十年的光景,北京這座城市見證著徐海波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青春歲月,也承載著他創業的夢想,2015年,他決定辭職創業。

  徐海波説,創業對於他而言,是一個過程,人生中必須要有一次。“創業也就意味著,你原來積蓄的不論是20年還是30年,不論你之前做什麼工作,這一刻,又是全新的一個挑戰,我也知道成功的概率很低,要做好必死的決心。”

  同樣是要把“吃飯”和網際網路結合起來,徐海波的“百米廚房”也是個性十足。與其他外賣平臺不同的是,他們力求把外賣做出五星級口感,不僅如此,他們還建立了自己的大廚團隊,保證菜品品質。

  05至今,徐海波輾轉于各大知名網際網路公司,為創業攢下了不少經驗。徐海波説,15年,O2O市場環境大熱,在決定做“百米廚房”之前,他曾對比分析了許多項目和領域,結合自身的喜好,也參看考了一些投資人的意見,最重選擇了餐飲這個行業。

  然而,打造一個好的餐飲品牌並非易事,創業遇到困難也在所難免。約定採訪的當天,我們剛好碰上徐海波的廚房停電,為了讓顧客預定的外賣都能準時送達,員工們在廚房裏拿著手電趕工,兢兢業業。

  公司經營了一年,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即便這樣,我們也還要像小強一樣活下來。”徐海波強調“能留住客戶的還是産品。”如今,“百米廚房”以其獨特的經營模式,吸引了不少鐵桿粉絲。

  徐海波説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臺灣的朋友,雖然接觸不多,但他發現部分年輕人來到大陸往往是為了賺快錢,這導致一個好的想法,可能因此變了質。對於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創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提前做好準備,不要認為,創業是一件一夜暴富的事,更要認清你所選擇的行業,客戶的需求是不是剛需,要理性不盲目。”徐海波説,創業是一件99.9%會失敗的事情,“如果你做好了失敗的準備,如果你把創業當成是人生中必須要體驗的事情,你可以試。”

  徐海波鼓勵創業中的年輕人,“保持你的初心,堅持下去,不論它讓你快樂或者痛苦,都要享受這個過程。”因為,創業是個不會錯的選擇。

  同樣為“吃貨”服務,臺灣的洪禮赫看重新奇有趣,他眼中看到的是機會。大陸的徐海波執著于理性分析,他心中想到的是挑戰。就像溫和與瀟灑合二為一,才是完整的個體,機會與挑戰融于一體,才是創業的精髓。洪禮赫與徐海波用各自的方式共用一個目標——用網際網路賣好飯,他們殊途同歸。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