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史海鉤沉:孫中山與臺灣的不解之緣

2016年11月12日 23:25:06  來源:新華社
字號:    

   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在臺灣,民進黨上臺後操弄“去孫中山化”,企圖令社會陷入淡漠和遺忘的氛圍。然而,昭昭青史不容成灰,臺灣同胞對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尊敬與愛戴,對其革命思想和奮鬥精神的繼承與弘揚,均有史實為證。

   “史料記載,孫中山先生曾三度到訪台灣。在其思想感召下,臺灣涌現了羅福星、蔣渭水等一批青年志士,或奔赴大陸投身革命,或在臺組織反日鬥爭,書寫下可歌可泣的篇章。這足以證明孫中山與臺灣的歷史連結之深,社會影響之巨。”臺灣歷史學者、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説。

   “三百萬台灣同胞剛醒,微先生何人領導”

   孫中山先生三次來臺前後跨越近20年,均在臺灣被日本殖民期間。他的每一次到來,都給掙扎于日本鐵蹄下的臺灣同胞以巨大的希望和鼓舞,也得到有識之士的鼎力相助和傾心相隨。

   廖家“一瓶酒”的故事流傳甚廣。1913年8月,孫中山二度來臺,籌措革命經費。臺中葫蘆墩區(今臺中豐原)60歲的區長廖乾三積極聯繫當地士紳募得6萬元,交給兒子廖進平轉致。據載廖家富甲一方,資産共約10萬元,可見募款之豐。孫中山感激其壯舉,特以威士忌酒一瓶相贈,廖家視為“傳家寶”珍藏近一個世紀。

   “在當時日本殖民當局強力鎮壓抗日分子的肅殺氛圍下仍踴躍捐資革命,充分體現臺灣同胞渴望祖國中興的特殊情感。”戚嘉林説。

   孫中山所宣揚的救國圖強、民族復興的革命思想,在不願做“亡國奴”的臺灣同胞心中激起共鳴,讓日本殖民當局深感不安。1918年6月,孫中山第三次造訪台灣,日本政府和日本在臺“總督”竟不讓他與臺灣民眾見面,只許小住一日便促其離臺。此後,他便再也沒能踏上臺灣的土地。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消息傳到臺灣,民眾哀痛萬分。當時的《臺灣民報》發表社論《哭望天涯吊偉人》,在北京大學就讀的洪炎秋等臺灣學生寫下輓聯:“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

   兩天后,臺北愛國社團召集追悼活動,5000多市民冒雨參加。先生逝世兩週年時,仍有4000多人不顧日本殖民當局的壓制慨然參加紀念會。1929年,先生靈柩安葬南京,臺灣民眾又一次自發組織遙祭活動。

   “臺灣民眾對孫中山先生的尊敬、哀悼、懷念與對祖國的認同,可從點點滴滴的歷史窺見。這些都是抹不去的史實。”戚嘉林説。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