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孫中山與臺灣的不解之緣:曾在被殖民期間三度到訪

2016年11月12日 11:48:2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在臺灣,民進黨上臺後操弄“去孫中山化”,企圖令社會陷入淡漠和遺忘的氛圍。然而,昭昭青史不容成灰,臺灣同胞對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尊敬與愛戴,對其革命思想和奮鬥精神的繼承與弘揚,均有史實為證。

  “史料記載,孫中山先生曾三度到訪台灣。在其思想感召下,臺灣涌現了羅福星、蔣渭水等一批青年志士,或奔赴大陸投身革命,或在臺組織反日鬥爭,書寫下可歌可泣的篇章。這足以證明孫中山與臺灣的歷史連結之深,社會影響之巨。”臺灣歷史學者、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説。

  “三百萬台灣同胞剛醒,微先生何人領導”

  孫中山先生三次來臺前後跨越近20年,均在臺灣被日本殖民期間。他的每一次到來,都給掙扎于日本鐵蹄下的臺灣同胞以巨大的希望和鼓舞,也得到有識之士的鼎力相助和傾心相隨。

  廖家“一瓶酒”的故事流傳甚廣。1913年8月,孫中山二度來臺,籌措革命經費。臺中葫蘆墩區(今臺中豐原)60歲的區長廖乾三積極聯繫當地士紳募得6萬元,交給兒子廖進平轉致。據載廖家富甲一方,資産共約10萬元,可見募款之豐。孫中山感激其壯舉,特以威士忌酒一瓶相贈,廖家視為“傳家寶”珍藏近一個世紀。

  “在當時日本殖民當局強力鎮壓抗日分子的肅殺氛圍下仍踴躍捐資革命,充分體現臺灣同胞渴望祖國中興的特殊情感。”戚嘉林説。

  孫中山所宣揚的救國圖強、民族復興的革命思想,在不願做“亡國奴”的臺灣同胞心中激起共鳴,讓日本殖民當局深感不安。1918年6月,孫中山第三次造訪台灣,日本政府和日本在臺“總督”竟不讓他與臺灣民眾見面,只許小住一日便促其離臺。此後,他便再也沒能踏上臺灣的土地。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消息傳到臺灣,民眾哀痛萬分。當時的《臺灣民報》發表社論《哭望天涯吊偉人》,在北京大學就讀的洪炎秋等臺灣學生寫下輓聯:“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

  兩天后,臺北愛國社團召集追悼活動,5000多市民冒雨參加。先生逝世兩週年時,仍有4000多人不顧日本殖民當局的壓制慨然參加紀念會。1929年,先生靈柩安葬南京,臺灣民眾又一次自發組織遙祭活動。

  “臺灣民眾對孫中山先生的尊敬、哀悼、懷念與對祖國的認同,可從點點滴滴的歷史窺見。這些都是抹不去的史實。”戚嘉林説。

  “若要救臺灣,非先從救祖國著手不可”

  不止是親臨臺灣奔走傳播革命思想,1897年興中會臺灣分會、1910年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的成立,都源於孫中山的宣傳影響。其“時代開創者”的歷史形象深烙于臺灣民眾尤其是知識分子的心中。

  “孫中山先生帶給臺灣什麼樣的啟發呢?‘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一席話可以提供答案。”臺灣歷史學者呂芳上説,“當四萬萬同胞酣醉在大同和平的夢境中,生息在專制忘我的傳統道德下,嬉戲在豆剖瓜分的危懼裏,使我們曉得有種族國家,明白到有自己他人,這不就是先生呼喊的影響麼?”

  在日本加劇高壓殖民統治的背景下,一些臺灣知識精英把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希望,寄託于中國革命的成功,並不顧艱險毅然投身實踐。

  上世紀20年代初出版的《臺灣新青年》曾發表文章説:“若要救臺灣,非先從救祖國著手不可!欲致力於臺灣革命運動,非先致力於中國革命成功。待中國強大時候,臺灣才有回復之時;待中國有勢力時候,臺灣人才能脫離日本強盜的束縛。”

  中國同盟會臺灣分會吸收的70多名臺籍精英中,有慨然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的許讚元、羅福星,有挾血氣之勇北上刺袁的翁俊明、杜聰明。

  1913年春,臺灣望族“霧峰林家”後人林祖密毅然離臺,定居廈門並辦理復籍,成為臺灣同胞恢復當時中國國籍的第一人。1924年,臺北青年李友邦入學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戰爭,後組織臺灣義勇隊參加全民族抗戰。

  “在廣受孫中山革命思想感召的氣氛下,臺灣青年毅然奔赴大陸投入國民革命的行列,是可以想像的事。”呂芳上説。

  “中國如不能收復臺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

  自革命之日始,孫中山就將收復臺灣作為革命目標之一。1912年元旦,他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向中外記者明確表示,“中國如不能收復臺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直到1924年病危之際,先生仍唸唸不忘深受殖民高壓統治踐踏的臺灣同胞。

  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和辛亥革命成功的激勵下,臺灣同胞煥發出強烈的抗日反殖鬥爭意志和願望。僅僅在1912年至1915年的4年間,臺灣與辛亥革命有直接或間接聯繫的較大規模的抗日活動就達9次,目標口號均為“驅逐日寇,收復臺灣”。

  受孫中山委派回臺發動苗栗起義的羅福星是其中的代表。他在1913年3月15日發表的《大革命宣言》中列舉了日本帝國主義的21條罪狀,積極宣傳抗日,很快得到臺灣鄉親的響應和支援,點燃了寶島同胞心向祖國的革命之火。

  “與羅福星同案者包括地方上有資産有名望有學力的上流人士。據當時臺灣的日辦報紙描述,這些人被捕後泰然自若,毫無狼狽之色。連日本檢察官都感慨‘乃真摯以革命不羈為目的者’。”戚嘉林説,可見孫中山對臺灣社會的影響至深。

  1921年10月,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主要成員有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洪元煌、林幼春等人。這是臺灣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的戰鬥堡壘,而他們的啟蒙正是孫中山革命思想。

  文化協會領導人蔣渭水是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1929年1月20日至11月24日,他在《臺灣民報》連續發表40篇《中國國民黨之歷史》文章,詳細介紹孫中山的革命策略和政治理念。

  “日本殖民當局所編《警察沿革志》記載,臺灣文化協會人士心中認為中國是祖國,深信臺灣會回歸祖國。其‘文化抗日’活動極大影響了臺灣民眾,日據42年後有一份特務秘密調查文件,結語是臺灣人未受皇民化影響的程度‘令人心寒’。”戚嘉林説。

  先生身死,思想猶存。孫中山曾説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這句振聾發聵的呼聲,至今仍是兩岸同胞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標。

  “檢視當下,民進黨當局不敢搞‘激進臺獨’,但操作‘柔性臺獨’,其中就包括以‘去孫中山化’企圖消泯臺灣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應有的歷史記憶和祖國認同。臺灣人如果真的忘記了孫中山,忘記了先生追求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偉大理想,就太愚蠢了!”臺灣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董事朱甌説。(記者趙博 李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