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孫中山與臺灣:兩岸的歷史聯結 今日的和平臍帶

2016年11月12日 14:27:27  來源:中新社
字號:    

  1913年,孫中山領導“二次革命”討伐袁世凱遭遇失敗,被迫流亡日本,途經臺灣時曾短暫停留,來到位於現臺北車站附近的“梅屋敷”會見友人。這座當時有名的日式旅館,如今是臺灣唯一留存的孫中山遺跡場所,被作為孫中山的史跡館保存下來。

  孫中山曾到臺灣三次,梅屋敷見證的是第二次。中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邵銘煌博士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説,從當時日本人對孫中山的監視記錄檔案來看,孫中山這次只停留了約十個小時。

  從歷史的種種痕跡,可依稀拼湊出當年的場景。孫中山乘坐的輪船在8月的一個清晨途經基隆港停靠。此時,日本已開始忌諱孫中山的革命和“恢復臺灣”的主張,殖民當局對流亡途經臺灣的孫中山嚴密監控,並派人把他接到梅屋敷,名為接待和保護,實為封鎖其來臺消息,並催促他儘速離臺。在此嚴峻形勢之下,孫中山仍設法秘密會見了蔣渭水、廖進平、翁俊明、羅福星等抗日誌士,並在當日下午再度登船,離開臺灣。

  儘管短暫,孫中山的三次停留給臺灣留下的革命火種卻影響深遠。至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正處於日本殖民者高壓統治下的臺北亦舉行追悼會。史跡館裏展示著當時《臺灣民報》的報道:追悼會到會者有兩千余人,主會者述“孫公乃東亞之偉人,漢民族之明星。其主義與人格,無論何人莫不尊敬而崇拜之。今死矣,無論何人亦莫不哀悼之”。

  當年孫中山應梅屋敷主人之邀留下的墨寶“博愛”,現在就挂在史跡館的廳堂之上。在臺灣,尤其是臺北,隨處可見孫中山的痕跡。從梅屋敷到“國父紀念館”,從逸仙公園到以“民族、民權、民生”命名的三條城市主幹道,再到每年以紀念孫中山誕辰為名的各種文化活動,以及懸挂在一些辦公或公共場所的孫中山照片和印在錢幣上的畫像,孫中山早已潛移默化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

  儘管自2000年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開始,教科書被修改、紀念圖騰減撤、研究機構遭遇經費削減甚至廢止,都令臺灣學術界孫中山研究的環境惡化,但邵銘煌認為,在臺灣民眾心目中,對中山先生是敬仰和敬佩的。

  “兩岸從文化上、歷史上是一家人。”邵銘煌説,孫中山是兩岸歷史的“臍帶”,是兩岸情感的聯結。中山先生追求振興中華、社會進步、人民幸福,他所倡導的博愛精神亦是對和平的嚮往,這在一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對於兩岸關係依然具有深遠的意義。“愛能化解一切”,共同紀念孫中山,可以拉近兩岸人民之間的感情。

  歷史專業出身的邵銘煌曾擔任國民黨黨史館館長,對孫中山的研究頗深。如今作為一名學者,他正潛心於從影像的角度研究、還原歷史原貌。以1929年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為例,邵銘煌指出,當時留有很多紀錄影片資料,至少有5個版本,南京中山陵播放的只是其中之一。共用史料、共寫史書,兩岸還有許多合作的空間。

  隨著近年來世界各地文物、文獻的新發現,對於孫中山的研究還不斷有新的進展。邵銘煌主張,對於孫中山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呈現應該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斷創新,多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以網際網路時代的方式,通過新媒體、視頻甚至兩岸合拍高品質的孫中山主題電影來廣泛傳播,讓兩岸民眾更容易也更樂於了解孫中山的事跡和精神。

  如今,臺北“國父紀念館”是大陸游客到臺北的必遊景點,到此的遊客都會向館內孫中山先生銅像致敬,觀摩衛兵換崗。和家人一起從南京來的管女士則選擇了更清靜的梅屋敷,她對記者説,自己年輕時常去南京中山陵,現在腿腳不好,爬不了那300多個階梯,就不常去了,但到臺灣還是要來看看,因為“孫中山先生是廣受敬仰的。”細雨綿綿中,她靜靜地坐在回廊上,看著一對臺北新婚夫婦在此取景拍攝婚紗照。(記者 路梅 劉賢)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