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何溢誠。(台灣網 吳曉寒 攝)
台灣網11月4日北京訊(記者 吳曉寒) “兩岸的年輕人要交流,先從文化、教育、生活、休閒娛樂開始會比較好。學習、實習、就業、創業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11月2日至3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臺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何溢誠談及兩岸青年交流時表示,兩岸青年要多加強“體驗式”交流,産生心靈契合,未來兩岸青年攜手合作一定會産生“1+1>2”的效果。
在兩岸關係新形勢下,經國共兩黨有關方面協商決定,今年共同支援兩岸多個民間團體,共同主辦“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對此,何溢誠説,“此次論壇的民間色彩跟氣息變得濃重,這是特別有意義的一點。”他表示,目前臺灣政局和兩岸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國共兩黨繼續支援舉辦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夯實這個平臺,是特別的重要。“加強民間交流,透過民間力量寄希望於人民,還是要有人來做這件事情。”在何溢誠看來,雖然比以前困難,但兩岸的交流合作還是要有心人士來繼續經營,“不然前八年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如果停擺後再重新開始是非常辛苦的”。
“大部分的臺灣民眾跟民間團體其實是非常樂見兩岸和平發展的”,何溢誠表示,臺灣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包括在文化、民意上面,兩岸交流合作還是要群策群力、展現不同的視角。“這也是今年論壇比較耳目一新的地方,更能展現民間一些多元的聲音,比較充沛的活力”,何溢誠説,這也是所謂的“接地氣”。
本次論壇“青年組”的兩岸嘉賓們圍繞“探索新願景、開闢新前途”議題各抒己見,凝聚智慧。談及此,何溢誠説,所謂的新願景、新前途其實是包羅萬象的,從文化、娛樂、教育層面會比較貼近現在的臺灣年輕人。同時他提出,加強兩岸青年間的“體驗式”交流互動非常必要,像是交換生、交流生、寄宿家庭、支教系統都是比較有意義的。
“很多沒有來過大陸的臺灣年輕人對大陸的印象來自於媒體所型塑的畫面”,何溢誠表示,即使在一些來過一次大陸的臺灣青年眼中,也會因接觸到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而形成刻板印象。“如果多來幾次之後,他就會發現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土人情,慢慢地才會有相對視角、産生同理心,才會設身處地去將心比心。”何溢誠説,“體驗式”交流一定要深入,不只要讓青年人看到上海的金融中心、北京的人民大會堂等繁華的地方,還要去看比較偏遠的地區,知道有很多一部分人是很辛苦的,才能夠去了解大陸的完整風貌,才能找出自己在兩岸的定位跟未來發展的方位。“像是一般的參訪或走馬觀花式的遊覽過後,大家都是雞犬相聞、很少往來”,沒有共同的交集可以産生,無法在情感上面進行對接,也沒有人去做持續的聯繫跟維繫,在何溢誠看來,這是非常遺憾的。
何溢誠有著豐富的兩岸求學經驗,臺灣求學過後,又攻讀了復旦大學新聞學博士,並於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我自己接觸起來,我的同學們都非常優秀”,何溢誠表示,大陸青年是有“狼性”的,非常有激情、敢於拼搏,而臺灣青年相對是比較“羊性”的。談及時下火熱的“雙創”話題,何溢誠説現在的創業環境已經不同於之前臺灣“一隻皮箱闖天下”時代,如何讓兩岸青年優勢互補、協同創業、攜手合作是未來兩岸交流值得探討的話題。他表示,臺灣的醫療跟生物科技有著先進的技術,大陸有著廣闊的市場,“技術+市場”,未來兩岸青年合作會成為一種趨勢,不僅在個性上面可以互補,還可以在專業上、文化上互補,攜手合作肯定會迸發出“1+1>2”的火花。
何溢誠在臺灣大學就讀期間曾作為學生營員參加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早期千人夏令營交流活動,他曾説通過這樣的交流平臺,為自己從事兩岸交流工作和兩岸問題研究埋下了種子,也希望能帶動更多的青年人一起為兩岸交流做更多有意義的事。現在對他而言,推動兩岸交流,尤其是青年人間的交流,最大的意義在於兩岸青年的交流就意味著和平發展的未來,“因為世界是屬於他們的”。(完)
[責任編輯: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