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林語堂故居:跨越海峽的“不亦快哉”

2016年10月06日 15:43:51  來源:新華社
字號:    

  1976年,文化大師林語堂先生逝世,迄今已40年。那一年出生的一個臺灣女子,如今是臺北林語堂故居主任,上個月剛接待了一批來自大師故鄉福建漳州的客人。

  從臺北市區出發乘車往陽明山方向行進,就來到位於山腰處、現址為臺北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的林語堂故居。映入眼簾的首先是藍色的琉璃瓦和白色的粉墻,上面嵌著深紫色的圓角窗欞。

  這座結合了中國四合院架構和西班牙式情調的故居,興建於1966年,由林語堂先生親自設計,是他人生最後10年裏與夫人廖翠鳳大部分時間的安居所在。

  透天中庭裏,西班牙式螺旋廊柱被陽光拉長身影,翠竹、楓香、藤蘿等植物與奇石營造出可愛的小魚池。這番景致成為導引手冊上林語堂先生一段話的形象注解:“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這段“不亦快哉”來自林語堂先生所寫的《來臺後二十四快事》。文章裏,他提到的另一件“不亦快哉”是:“到電影院坐下,聽見隔壁女郎説起鄉音,如回故鄉。不亦快哉!”

  林語堂先生1895年生於福建省平和縣坂仔村。1971年,76歲的林語堂先生在《我的家鄉》一文中寫道,“我是漳州府平和縣人,是一個十足的鄉下人。我的家是在崇山峻嶺之中,四週都是高山……”

  先生念著家鄉,家鄉人也念著他。生於1976年的蔡佳芳,從2003年起開始在林語堂故居工作,如今是故居主任。10多年來,她接待的陸客中最多的來自漳州。“平均每月有一批漳州客人來林語堂故居,上個月我剛接待了一批。”她説。

  1985年,臺北市政府為紀念林語堂先生的文學成就,並得到廖翠鳳女士捐贈先生藏書、著作、手稿及遺物,將故居作為“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對外開放,2002年起更名為“林語堂故居”。

  蔡佳芳告訴記者,故居平均每月有觀眾1500人,其中三成來自大陸。近期雖有所下降,仍維持在兩成左右。

  在這裡,記者碰到祖籍漳州、生在臺北的林先生,正帶著來自深圳的黃女士細細查看大師留下的物件。林先生説:“來陽明山,林語堂故居是必不可少的人文之旅。”黃女士説:“我對大師仰慕已久,來沾沾文人的靈氣。”

  “我們很願意展示林語堂先生作為平凡人的地方,比如他如何用生活的藝術,度過人生的低潮。”蔡佳芳説,以前故居的參觀者較年長,經過五六年努力,現在已吸引了很多青少年觀眾。

  故居的陳設及導覽員的解説,力圖讓人感受林語堂先生可敬、可親又可愛的一面。

  從西式門廊走進故居,往右是書房、臥房、生平掠影走廊。往前過中庭是原來主人家的客廳及餐廳,現在開放為營業餐廳。往左是史料特展室暨閱讀研討室。

  在書房裏,導覽員顧惠方告訴記者,書房是私密場所,先生一般用來接待特別要好的朋友,如錢穆和張大千。

  在這裡,嗜好抽煙的林語堂先生把臺北故宮博物院贈送的小青銅鼎複製品,當作煙灰缸;在這裡,小小的“林語堂先生發明特展”告訴大家,林語堂曾發明“上下形檢字法”及基於此的“明快中文打字機”,當時他為這項發明在美國耗費12萬美元之巨;在這裡,林語堂先生歷時5年,出版了《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視之為一生寫作生涯的登峰之作……

  故居餐廳墻上挂著林語堂先生手書的“有不為齋”四個字,代表了他不隨流俗的處世哲學。如今的“有不為齋”,已經開放為吃飯品茗的空間。推開木門,來到延伸的陽臺,東面陽明山,西臨觀音山、淡水河,下瞰臺北天母。“這是林語堂生前常來看夕陽的地方。”蔡佳芳説。

  先生《來臺後二十四快事》裏寫到的另一件“不亦快哉”是:“黃昏時候,工作完,飯罷,既吃西瓜,一人坐在陽臺上獨自乘涼,口銜煙斗,若吃煙,若不吃煙。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的朦朧裏,下面天母燈光閃爍,清風徐來,若有所思,若無所思。不亦快哉!”

  在陽臺上舉目四望,香蕉、芒果、芭樂、松柏,一片蒼翠,與記者之前在漳州市薌城區的林語堂故居所看到的田園景致頗為相似。

  “林語堂先生喜歡這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和故鄉相似。”蔡佳芳説。

  這位曾旅居美國30年、學貫中西的大師,“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1976年在香港病逝後移靈臺北,享年82歲,長眠于故居後園這片宛若故鄉漳州的蒼翠之中。

  蔡佳芳曾兩度到漳州的林語堂故居去參加研討、座談。如今,她正忙著把林語堂先生的幾千封書信掃描、整理。她希望,有一天兩岸及香港的林語堂研究人員可以攜手巡迴辦展。

  “我們好比林語堂研究和推介上長出的不同的花,時機一到,總會在一起的。”蔡佳芳説。(記者許雪毅 王小鵬 劉剛)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