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南海仲裁震動臺灣 “兩岸共衛南海”呼聲漸起

2016年07月14日 08:36: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12日所謂“裁決”震動臺灣社會。對於仲裁庭“一面倒”支援菲方主張,13日臺灣輿論涌現更多“勿讓西方霸權予取予求”“兩岸共同捍衛南海”的主張。

  《聯合報》當天社論題目是《南海仲裁是荒腔走板的不智判決》。日前,一度有報道指民進黨當局不再重復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所堅持的“固有疆域”或“十一段線”的歷史主權説,該報坦言,如今既然海牙仲裁法院否定太平島為島,臺灣如何可能茍同它對大陸主張“九段線”的判決?“如此一來,反而在南海問題上將兩岸推向同一陣線。”

  《中國時報》13日社論《面對強權染指,兩岸共同捍衛南海》直指,美日等國欲借此仲裁製約中國大陸對南海之掌控,其意圖昭然若揭;其結果形同迫使兩岸退出南海。

  該報呼籲,民進黨當局應認清國際強權的實力原則,美國為遂行其“亞太再平衡”一再拉攏臺灣,但在南海主權爭議上不會顧及臺灣。兩岸對南海擁有相同的歷史權利主張,面對強權染指,只有共同捍衛這片祖先留下的資産,才對得起歷史。

  《中央日報網路報》的社評《何不以南海仲裁案做改善兩岸關係契機》一文認為,南海仲裁案看似中菲之爭,事實上卻是中美國際政治角力。民進黨當局雖聲稱堅持南海“主權”,但只談太平島,對“十一段線”始終避而不談,種種表述仍是呼應美國的主張。

  該報提出,如果沒有“十一段線”的國際法基礎,太平島的地位必受質疑,這正是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有鋻於此,建議民進黨當局與其一味倒向美國,不如把此一事件做為改善兩岸關係的契機。

  大陸學者有關“兩岸在南海合作上可展現默契”的主張受到臺灣媒體關注。《中國時報》在三個整版有關“南海仲裁”的報道中引述了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巫永平的觀點,即兩岸第一時間各自發表的聲明已體現雙方面臨一致難題,雙方有可能探討各種合作方式,尤其臺面下的“默契”。上海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倪永傑也提出,民進黨當局不要再對美心存幻想,若能從各自法律規定出發捍衛南海主權,就有可能為當前兩岸關係“破冰”。

  《聯合報》特別提到,臺當局內政主管部門12日晚間提及了1947年中國政府公佈的《南海諸島位置圖》,表達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主權的主張;而大陸方面聲明中提到,中國政府為加強對南海諸島的管理,于1947年審核修訂了南海諸島地理名稱,編寫了《南海諸島地理志略》和繪製了標繪有南海斷續線的《南海諸島位置圖》,並於1948年2月正式公佈,昭告世界。該報分析認為,兩岸都談南海“U形線”創造了兩岸共同對話基礎,若能就此重建互信、默契,兩岸關係可望迎向“U形”微笑曲線。

  多位臺灣學界人士也就兩岸共同處理南海議題表達看法。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李明投書媒體指出,海峽兩岸今後同時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在這艱難時刻,臺方須及早加強太平島防務;為使兩岸關係不致雪上加霜,當局也必須在南海議題上更示堅定。(記者 劉舒淩 陳孟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