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著急兩岸“僅剩科長級傳話” 拒絕正視“冷卻”誘因

2016年05月30日 08:15:0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蔡英文政府上臺剛10天,兩岸的瑟瑟寒意已經讓部分島內人士看不下去了。臺媒上週末爆料,兩岸的聯繫溝通管道雖然沒有完全中斷,但層級已大大降低,目前“僅剩科長級傳話”。曾許諾在兩岸問題上“維持現狀”的民進黨當局臉上顯然挂不住,28日通過陸委會表示,片面中斷聯繫非兩岸人民之福,盼陸方讓兩岸聯繫機制正常運作。民進黨當局裝出一副“受氣小媳婦”的模樣,卻絕口不提打斷兩岸正常溝通的元兇——正是蔡英文拒絕正視“九二共識”這個交流基礎,才讓兩岸迅速“由熱變冷”。“大陸不會無限期等著蔡英文當局完成‘尚未完成的答卷’,倘若她的態度不改變,接下來更多交流渠道都可能會中斷。”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巫永平2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説。

  “傳真機沒再動過”

  “兩岸高層斷線?僅科長級傳話聯繫”,28日,這樣的消息經島內媒體報道後引發了輿論的關注。臺灣《經濟日報》稱,蔡政府上臺後,臺灣陸委會與大陸國臺辦的聯繫溝通管道雖未全斷,但層級已明顯降低,據了解,目前僅剩科長級或業務承辦人員能和對岸搭上線。陸委會處長級以上的官員,已難和對岸通聯,兩岸官方雖然不至於全無聯繫,但層級和頻率已大不如前。馬英九政府時期的陸委會主委夏立言表示,馬政府時代建立的陸委會與國臺辦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可分為主委與主任間的“熱線”、副主委與副主任、局長與處長、科長及業務承辦人員等幾個層次。

  臺灣“中央社”提到的受影響的兩岸溝通渠道除了陸委會與國臺辦,還包括海峽交流基金會與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的協商機制。報道稱,“知情人士表示,兩岸高層級聯繫已經停止,僅剩較低功能的基本事項聯繫”。臺灣陸委會28日晚間沒有正面回應兩岸高層交流是否斷線,而是稱:“我們希望兩岸共同展現善意,珍惜及維護過去20多年來累積的交流與互動成果,持續良性溝通對話。”

  自從蔡英文在就職演説中回避“九二共識”,被國臺辦負責人談話稱為“一份沒有完成的答卷”後,有關“兩岸協商機制中斷”的擔憂在島內就一直存在。為了不讓兩岸聯繫中斷的説法蔓延,臺陸委會27日請海基會發表新聞稿,宣稱自5月20日迄今,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的常態化聯繫機制照常運作。不過有臺灣媒體稱,海基會自5月20日後就沒再接獲大陸海協會的傳真信函,海協會于5月18日、19日將大量積案回復海基會,“此後傳真機就沒再動過”。

  “大陸方面早就一再強調,兩岸交流的基礎是‘九二共識’,如果沒了這個基礎,怎麼能交流?”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巫永平2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臺灣媒體報道屬實,兩岸溝通渠道“下降到科級”可以看出大陸在此事上的堅決態度。臺灣當局在“520”之後仍回避“九二共識”,若這個態度不改變,不僅國臺辦和陸委會之間,海協會和海基會以及更多交流渠道都可能中斷。

  臺當局拿23項協議做姿態

  在臺灣資深媒體人孫明禮看來,民進黨當局此番高調向大陸喊話,除了希望維持兩岸聯繫機制以凸顯自己的“政績”外,還有另外一層用意。如果兩岸溝通機制真斷了,它也可以推卸責任,民進黨會振振有詞地稱,“我們已經向大陸表達善意,是大陸不理會我們,未來兩岸交流凍結,責任在大陸方面”。通過展示“弱者”形象,它試圖給島內民眾製造“大陸打壓民進黨與蔡英文”的印象。

  民進黨當局在兩岸問題上避實就虛卻故作積極的姿態,在陸委會此前的記者會上同樣表現無疑。26日下午,蔡英文政府的陸委會首度舉行例行記者會。對於如何維繫兩岸溝通機制的問題,副主委邱垂正説了24遍“要溝通”,對於如何溝通卻始終打馬虎眼,回避“九二共識”這個政治基礎。被問到“如果陸方要中止23項協議臺方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時,邱垂正稱,過去所簽的23項協議,都攸關兩岸人民權益與福祉,如果對岸片面終止,影響的不只是臺灣,連大陸人民福祉也無法確保。

  馬英九執政期間,海協會和海基會簽署了諸如《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議》等23項合作協議,兩岸合作迅速發展。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25日表示,23項協議成果的取得,都是與雙方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分不開的。只有確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才能確保兩岸制度化交往的成果不受影響。

  巫永平對《環球時報》記者説,在國民黨執政時期,民進黨不論是否對臺灣民眾有利,幾乎反對國民黨所有主張,其中包括攻擊23項協議。但當自己執政後,才知道要承擔後果,轉過頭來又不希望大陸中止23項協議。這一方面足以證明23項協議確實對臺灣有利,另一方面民進黨前後矛盾的態度也令人玩味。

  臺商憂“8年努力毀於一旦”

  “在‘520’之後數日,蔡英文與新政府的表現,令人不敢放心。”臺灣海基會前副秘書長李慶平28日投書香港中評社説,蔡英文新政府取消遙祭“國父”及黃帝陵,“教育部長”宣佈廢止2014年馬英九的微調課綱,“文化臺獨”已隱然而現。“行政院”宣佈撤告“太陽花運動”126名學運人士,使政治超越法治,更混淆臺灣社會對“是”與“非”的價值觀。 在“外交”上,蔡英文親日的表態非常突出,有與美日更加配合的態勢。文章稱:“兩岸是冷,是和,是戰,在於臺灣2300萬同胞的覺醒,而蔡英文與民進黨正確認知臺灣的處境及如何面對臺海兩岸與國際社會的現實更是關鍵。”

  敏感時刻,又一個潛在的“角力點”受到媒體關注。法國國際廣播電臺稱,臺“外交部”週六確認,肯亞6月6日將對另外5名臺灣詐騙嫌犯宣判,臺方力求肯亞不要將他們遣送中國大陸,並稱將派人前往當地處理。

  臺灣《旺報》29日刊發一名臺商的文章稱,過去8年,兩岸呈現前所未有的和平與繁榮景象,如人民的探親、觀光交流,多處定點直航班機,投資與貿易等各項數字均有顯著而持續的增長。由於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又未明確説明什麼是維持現狀,兩岸局勢當然趨於複雜嚴峻。“我們擔心這8年來的努力,兩岸好不容易建立的共識基礎,將毀於一旦,那麼未來遭殃的絕對不是哪個政黨,而是整個臺灣人民。”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蕭師言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