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綜述:京漢兩岸青創基地頻出招 解臺青“登陸”創業難

2016年05月20日 08:0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北京、武漢的三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負責人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臺灣青年在“登陸”創業過程中,亮點頻現但困難仍在。希望通過相應政策、服務幫助臺青早日融入大陸創業潮。

  2015年,國務院臺辦在大陸分三批設立21家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及一家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入駐其中的臺青創業者逐漸受到關注。

  湖北東西湖區臺灣青年創業基地作為大陸中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兩岸青創基地,為臺灣創業者提供多種便利和服務,通過舉辦活動、頻繁交流主動與臺灣業者增加接觸面。

  該基地主任姜舟有過統計,此前,臺灣創業者在大陸創業的各類手續辦理比照外資,週期從申請註冊公司到取得正式批件少則需四個月,多則半年。

  “他們註冊所用時間是大陸創業者的三倍。”北京市臺辦調研員鄭實也提到,有一段時間,沒在大陸堅持下去的臺青,不少是因為環節繁複、時間上“耗不起”。

  面對這些困難,東西湖臺灣青年創業基地拿出“五個一”的“一站式服務”,即提供一個工位、註冊一家企業、確定一個市場、找到一位投資人、合作一些夥伴。

  據姜舟介紹,臺青只需提供臺胞證、確定項目經營範圍,基地有專人代辦企業註冊手續,時間已縮短至一個半月。基地成立以來,已有20家臺資企業完成註冊。

  自上世紀90年代起,統一集團、遠東集團等臺企在湖北東西湖區設廠,加速了武漢當地的工業化進程。姜舟説,東西湖區政府和臺商打交道經驗豐富,願意提供更多便利給予臺灣的年輕世代。

  去年3月、8月,該基地分別在臺灣高雄、苗栗舉辦創業者路演;9月,首屆“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在武漢舉行。今年,該區政府設立1000萬元人民幣的臺灣青年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支援優秀項目。

  姜舟注意到,相較于零基礎創業團隊,有一定經驗的團隊“登陸”成功率更高。

  在鄭實看來,遠見育成孵化器是目前北京的兩岸青創基地中發展較快的,未來發展可期。其授牌至今,已有20家臺灣創業團隊陸續和有意向進駐。

  全臺資運營基地遠見育成孵化器的母公司遠見集團在大陸經營近30年。位於北京的金遠見大廈留有100平方米麵積,創業者來此可免費使用其中工位;基地周邊,遠見孵化器租下多套公寓,以低廉價格提供“創業之家”。

  “和‘孵化器’同概念的‘育成中心’在臺灣比比皆是。目前,以臺灣大學、新竹清華大學為首的高校孵化上下游業態已趨完整。”遠見育成孵化器總經理陳冠融説,“臺青中的創業氛圍越來越濃。”

  該孵化器和擁有100多家臺灣育成中心會員的中華創業育成協會長期合作,陳冠融將各育成中心的考核評估作為挑選項目“登陸”的標準。7月,孵化器將舉辦“京臺創業大賽”,陳冠融説比賽不僅給優勝者提供孵化機會,也讓有意向團隊與大陸市場接觸、降低風險。

  陳冠融將大陸青創基地孵化分為三階段:提供空間、基礎服務;立品牌、找通路、做行銷;公開募股、資源整合。他説,許多基地都能提供良好的基礎服務,遠見育成的優勢在後兩階段,遠見集團在大陸的多年經營可為他們提供資源。

  據統計,全部21家海峽兩岸青創基地中,超過三分之一擁有臺資背景,其中不乏威盛電子、聯發科技等已在大陸站穩腳跟的知名臺企。

  除引入臺灣項目,遠見育成孵化器中還有許多大陸創業團隊進駐,其成員也可租住“創業之家”。陳冠融説,不分彼此的工作、生活環境可幫助臺青迅速融入環境。

  東西湖臺灣青創基地也採取類似做法,在位於武漢市東西湖區基地大廈裏,為大陸青年打造的“智造眾創空間”和臺青孵化器上下樓層相處。

  正在該基地經歷孵化的力翰科學項目創始人吳志榮説,不能低估臺灣人的學習能力,同大陸青年及時交流是臺灣創業者學習的最佳方式。“就算不是創業者,來到新地方我也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

  作為北京最早被授牌的青創基地,中關村創業大街因其項目孵化週期短、團隊流動性大,前來參觀、路演的臺青也多。

  北京海置科創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李寧一負責創業大街相關工作,不久前剛從臺灣多個創業論壇歸來。在他眼裏,臺青創業意願不濃,“真正在大陸落地的臺灣項目還不多”。

  “所謂‘小確幸’使臺灣新一代沒有闖勁,但來創業大街看到大陸青年創業會激發他們的熱情。”李寧一強調,“臺灣業者專業性高,具有國際視野,一旦堅定創業不僅成功率高,也會對大陸創業者帶來正面影響。”(董會峰 楊程晨)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