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看到彼此 靠近彼此——從兩岸徵文看青年交流

2016年04月28日 10:4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30多年前,一首《外婆的澎湖灣》拉近了海峽兩岸的距離。近日,以“臺灣人看大陸”和“大陸人看臺灣”為主題,由臺灣《旺報》主辦的第六屆兩岸徵文頒獎典禮在澎湖舉行。如同雨後陽光下的水滴,折射出來的不僅是作品本身的精雕細琢,更是兩岸青年相識相知、了解彼此的美麗彩虹。

  “我看見了熟悉的眼神,聽到了來自不同省份的口音,學到了各地不同的風俗民情,傳統中華文化的熱度,對北京、黃河、長江、桂林等地的景色,不再是猶如一條海峽幾百公里般遙遠……”蔡瑀婷以《與陸生蔡博藝共修民主課》一文獲得本次徵文活動的臺灣首獎。她在書面獲獎感言中説,“上大學前,我對大陸的認識是狹隘的,一切只停留在歷史、地理課本中。”2014年蔡瑀婷第一次造訪大陸。“一睹聞名已久的神州風情,才讓我産生一種聞名不如見面的豐富收穫。”

  “聽到和看到,是完全不同的體驗。”黑龍江女孩吳迪2012年以交換生身份,首次踏上臺灣的土地。“我對臺灣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到多元,從聽別人講到自己親眼看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停撕掉標簽的過程。”撕掉過去對彼此固化的、想像的標簽,吳迪的《撕掉想像中的臺灣標簽》獲得本次徵文活動的優秀獎。她在文中寫道:“改變的力量就存在於個體與個體的交流之中,如果兩岸之間有更多的普通青年能夠站出來,在交往中互相認識彼此,不站隊,不貼標簽,不意氣用事,那麼屬於兩岸的共同未來一定會變得更好。”

  兩岸首獎各1篇、優秀獎各2篇、佳作獎10篇,共16篇獲獎作品,選自兩岸500多位作者的近千篇作品。不少篇目雖未獲獎,也十分精彩,比如楊咏婷的《如果大陸人素質超越臺灣呢?》。“我過去對大陸人的印象,總是停在新聞媒體傳播給我們的畫面,或是陸客來臺不守規矩,或是行為潑辣的女子。”2015年她參加了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短短幾天的相處過程下來,我清楚地知道:我錯了。”“在臺灣,媒體總把大陸塑造成空有硬實力的地方,但是在我們這一輩中,我們都在相互平視,看到對方身上的好與不好。他們已經不是30年前的大陸,我們也不應該活在30年前的臺灣,別再用過去的思想看現在的大陸。”

  臺灣陸委會主委夏立言在書面致詞中説,認識與了解是兩岸交流的根本,青年朋友的參選及獲獎只是交流的起步,希望兩岸人民能在不斷的互動過程中,學會以更開放、多元的角度看待彼此,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創造可長可久的利基。

  正如《旺報》社長黃清龍所説,“得獎者都是學生,代表青年學子開始對兩岸社會産生反思,學習換位思考,漸漸懂得如何互相理解,有助於提升兩岸人民的互信感。”本屆兩岸徵文大陸媒體團團長蘇青也表示,“得獎作品多出自青年之手,他們透過文章,表達對兩岸社會的觀察,有助於雙方深化了解。”(吳儲岐)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