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臺商入渝求轉型 餐車裏的“臺式創業”經

2016年01月31日 07:4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臺商入渝求轉型餐車裏的“臺式創業”經

  圖為具有臺灣特色的臺式餐車。 受訪者供圖 攝

臺商入渝求轉型 餐車裏的“臺式創業”經

  圖為臺式餐車開進住宅區受消費者追捧。 受訪者供圖 攝

  “雞排、花枝丸、奶茶……這些耳熟能詳的臺灣小吃在大陸風靡已久。現在,我們更想帶來的是‘臺式創業’。”30日,站在一輛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臺式餐車前,入重慶創業剛滿一年的臺商曾賀玄向中新網記者如是説。

  從事餐飲行業的曾賀玄早在十年前就已“登陸”尋覓商機,一番考察後發現,“大陸群眾不知道什麼是雞排,對臺灣小吃很陌生”,遂將臺式小吃帶進大陸,在江蘇昆山成立了昆山巴弟餐飲有限公司,並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將小吃門店擴張至幾十家。

  隨著臺灣小吃在大陸颳起一股流行風,同質化産品也逐漸增多。曾賀玄笑稱,“目前,僅上海、江蘇兩地的雞排品牌就有上百種之巨,獨斷化市場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趨同之下,尋求轉型成為突圍的唯一路徑。經過調研,曾賀玄與同伴們決定“將重慶作為轉型的突破口,把臺式餐車創業模式帶進西南”。

  “重慶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對外放程度不斷提高,當地的消費形態也在慢慢轉變。”曾賀玄認為,早期對飲食還比較“固執”的重慶人,正慢慢從火鍋、小面中“解放”出來,中外餐飲種類在重慶已經很成熟地發酵。“群眾接受多元化飲食的程度越高,餐飲行業生存的空間就越大。”

  “重慶有3300萬人口,加之開放步伐加快,餐飲行業將大有可為。”同為臺商的譚順鴻入渝已有8年時間,談及當前創業環境,他認為,大陸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和青年創業基地的蓬勃興起,正為臺灣青年帶來創業的“天時地利”,讓臺式産品有了立足之地。

  “我們與當地政府合作,在相關部門監管之下,會定點定時地將餐車開到輕軌站、公園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進行經營。”曾賀玄告訴記者,餐車與臺灣小吃“小而精”的特點不謀而合。既擺脫了門市的固定模式,成本投入直線下降,又具有靈活、輕便等優勢,以服務山區內的旅遊景點為例,餐車凸顯出極強的便捷性。

  由沿海轉戰內陸,“巴弟餐飲”也在重慶化身為“巴弟心餐飲”。曾賀玄坦言,闖蕩大陸十年,自己已不單單是商人角色,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下承擔起社會責任是其正在做的事。

  曾賀玄説,大學畢業生或是低收入人群早期想要創業,沒有資金成本,阻力較大。臺灣餐車門檻低,見效快,快則幾個月,慢則一年就能收回成本,贏取創業者的“第一桶金”,“這一運營模式在歐美已經非常成熟,大陸還處於興起階段,需在摸索中前進。”

  曾賀玄透露,目前,餐車團隊正與當地政府磋商,就帶動大學生和低收入人群創業做相關探討,力求在新的一年幫助大陸本地青年實現老闆夢。(作者 鐘旖)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