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丹麥議員:其實全世界都想了解中國人的政治生活

時間:2010-03-10 09:18  來源:國際線上

  國際線上報道(記者 劉軼瑤、王淩):“中國真不愧是一個大國,人大代表如此之多、人民大會堂如此之大。”“中國發展的力量與活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全世界都想了解中國人的政治生活。”


  9日下午的人民大會堂二樓北側,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第三次全體會議正在進行,近20名金髮碧眼的“外國觀眾”頗為引人注目,引得在二樓採訪的記者不住地將鏡頭對準他們。他們是正在中國訪問的丹麥議會教育委員會代表團,當日受邀旁聽全國人大年度例會。在“零距離”感受中國“兩會”的火熱場面、“現場目擊”了吳邦國委員長所作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報告後,他們發表了上面這些“觀後感”。

  在逛過了成都錦裏古街,參觀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醫學部,會晤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白克明之後,丹麥議會教育委員會代表團一行19人觀摩了全國人大年度例會。

  團長是現年44歲的克裏斯汀森女士,她是丹麥議會教育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一頭利落的短髮,目光中充滿著期待。談到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擔任丹麥國會議員5年的她説出了她自己的理解,“人大制度以充分體現民聲為政治目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當記者笑著告訴她,那並不是人大制度的全部內涵時,這位團長謙虛地説自己對此的確了解得比較淺。隨後,她又補充了自己的認識和比較,“你們選舉出你們的代表參與到人大當中,這正是反映你們聲音的一個方式;你做出了選擇,選擇了自己的代表來講出自己的聲音,我們在丹麥也是這樣做的。只不過我們只有175個議員,因為我們只有500萬人口。”

  她眨著眼睛説,中國是個如此龐大的國家,發展如此之快,“其實,全世界都想了解中國人的政治生活。”

  與克裏斯汀森一樣對全國人大年度例會充滿“親近感”的還有帥氣的拉斯姆森傑爾洛夫先生。他説,丹麥議會會議和中國全國人大會議最大的不同就是規模要小很多。“能觀摩如此大規模的會議,這讓我很振奮,這真是個難得的機會”。

  這位年輕的丹麥保守人民黨人對溫家寶總理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印象頗深,他認為,中國的“兩會”對全世界來説都是一個重大的政治事件,所以有這麼多外國記者來採訪不足為奇。而首次中國之行給他印象最深的,則是中國發展的巨大能力和無限活力,以及中國人民的勤勞和友善。

  在記者的話筒前,拉斯姆森傑爾洛夫真誠地説出了對中國的祝願——“我希望中國能夠更強大,繼續保持經濟增長”。

  與他們的“第一次”不同,丹麥駐華大使葉普先生已經是第三次受邀列席全國人大年度例會了,但他仍然覺得,能面對面聆聽中國領導人講述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未來發展的總體規劃,對自己來説是個“大好機會”。因為他可以迅速了解到丹麥與中國未來的合作空間。他舉例説,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自主創新領域將是兩國未來合作的重點,因為氣候變化是每個國家都要承擔的責任,而中國則“正在建設知識型社會”。

  由於是丹麥議會教育委員會代表團,所以,觀摩會議的他們最關心的仍然是教育問題。在團長克裏斯汀森女士看來,人大代表能把自己對教育方方方面的看法都帶到會上來自由表達並尋求共識,這是非常值得稱道的。而許多團員也透露,教育、護理、工程等領域將是兩國合作的重點。他們還希望兩國的學生能夠開展更多層次的交流。實際上,中國和丹麥在教育領域的交流已經非常豐富:不僅互派留學生由來已久,兩國多所大學還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就在2007年,孔子學院還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建成。

  在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克裏斯汀森團長用這樣一句話和記者告別:“我為自己能見證丹麥與中國之間的友好合作,並成為其中的一分子,而感到高興。”

 

點擊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