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鬆開放:兩會成為中國官員重要資訊密集發佈平臺

時間:2010-03-10 08:59   來源:新華網

  含金量高的“硬核新聞”密集“爆料”。中國全國兩會期間,官員們“高調”發聲,對媒體記者發佈或透露本部門還不曾公開的大事、要事,所談內容大量見諸版面、時段和頁面,很“過癮地”滿足了一回受眾的知情權。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全國兩會為官員們提供了一個發佈各自重要資訊的重要平臺和絕佳機會,借助國內外媒體雲集,爆出的重要資訊自然會引起境內外廣泛關注。

  記者從大會新聞中心了解到,今年報名採訪全國兩會的記者超過3000人,其中外國記者和港澳臺記者人數超過1300名。

  “官員們也明白,在當今資訊社會,泛泛而談不會再有市場,因此都要有備而來才能上得了媒體。”汪玉凱説。

  官員們“爆料”的範圍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這些平日不曾公開的重要資訊,有一些看似與兩會的議程並無太直接的關係,但卻是各自主抓領域的大事、關乎國計民生的要事,也是間接地與兩會相聯繫了。

  例如,財經官員們有關人民幣匯率、證券市場等的最新表態及相關資訊披露,哪怕是只言片語,也會被海內外媒體廣泛報道。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6日表示,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保持基本穩定,但不排除一些特殊階段,比如在危機條件下採用特殊的政策,包括特殊的匯率形成機制。

  周小川的話音剛落,包括路透社、《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等在內的世界重量級媒體就迅速報道並推出相關解讀文章。

  針對公眾關心的“國際板”話題,官員們在兩會期間也是紛紛披露各自所知曉的權威資訊,並被眾多海內外媒體大量報道。

  例如,上海市市長韓正表示,2009年國務院文件已明確表示,在適當時候啟動符合條件的境外企業到國內發行人民幣股票,因此“推出國際板是一定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耿亮披露,國際板相關規則已有初稿,待修改完畢後將向社會徵求意見。

  全國政協常委、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原副主任王金祥8日透露,中國西部大開發新十年規劃正在擬定中,有關規劃討論意見稿正由國家發改委做最後的修改和推敲,將於近日上報國務院審批通過。

  中國銀監會上海監管局局長閻慶民表示,截至去年底,中國融資平臺公司貸款餘額大概6萬億元人民幣,中國財政部正牽頭制定有關規範地方融資平臺的相關管理辦法,本月底可能出臺。

  ……

  “兩會上資訊密集發佈,這一現象本身是社會的一大進步,是確保上情下達、資訊通暢的基本條件,也是政府治理的重要舉措。”復旦大學教授胡守鈞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百姓的知情權,確保資訊對稱,讓百姓充分參與到政府的決策當中去。

  分析人士表示,除了“高密度”的記者會、集體採訪和網路訪談活動等媒體會,可以讓媒體記者向官員們提出大到發展規劃,小到興趣愛好等問題,官員們在會議間隙的“非正式場合”接受媒體訪問,對記者發佈“硬核新聞”,也拉近了與公眾的距離,體現了兩會的民主、寬鬆氛圍。

  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安排了場次超過歷屆的新聞發佈會、記者會、集體採訪、網路訪談以及數十場團組開放活動,針對各類熱點問題回答記者的提問。

  每年各媒體都在兩會前進駐各酒店進行密集採訪活動,希望抓到更多的“活魚”。這些記者平常接觸這些官員的機會也不多,此時更是紛紛使出渾身解數。面對記者的窮追猛打,不同於前些年的“習慣性拘謹”,官員們大多很樂意爆個“猛料”。

  就連非常敏感的外交領域也不例外,中國政府朝鮮半島事務特別代表、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武大偉委員即向媒體披露,將力爭今年上半年重啟六方會談。

  “兩會作為政策制定、審議、討論、調整的組織載體,選擇在這樣一個時期密集發佈重要資訊,是非常正當的,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胡守鈞説。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