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代錶帶著籃子上兩會

時間:2010-03-09 15:22   來源:《光明日報》

  這是什麼?這是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渠口鄉農民陳飛代表這幾年到北京開“兩會”帶的籃子數:2008年的56個籃子,寓意全國有56個民族;2009年的3200個籃子,寓意參會的代表和部分工作人員數;今年的61個籃子,寓意新中國成立61週年。陳飛的“愛好”,就是送人籃子——他提著籃子和資料去不同的地方搞“贈送”和做“演講”。

  “前兩年上兩會,籃子發給了人大代表,今年要走進社區,送給百姓。”3月4日下午,人大會議開幕前,陳飛帶著61個籃子和“低碳經濟”宣傳單走進了鼓樓橋北的新民菜市場。

  陳飛帶去的籃子成了香餑餑,不一會兒就分完了。“前幾年可不是這樣,我給出的時候,很多人不要。這些年,大家對環保的認識都加深了。”

  而今,在陳飛的家鄉溫州市永嘉縣渠口鄉,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重新回歸傳統——拎起了菜籃子,提起了用稻草繩捆紮的肉。

  “別看‘低碳經濟’這四個字挺複雜,其實就是要環保。”這位首屆“中國民間環保優秀人物”、2006年度“地球獎”獲獎者有著自己樸素的歸納。

  陳飛的籃子出名了,比他本人走得還遠:從渠口鄉到永嘉縣到溫州各縣到北京甚至飛到了哥本哈根,從老百姓手中到全國人大代表手中到外國記者手中,人們由此知道了一位中國人大代表的環保倡議。

  “‘限塑令’2008年開始執行,可在農貿市場、菜市場和流動小販那兒,超薄型塑膠袋仍在大量使用——那是多大的白色污染啊!”陳飛覺得,環保就應從點滴做起。今年,他帶來的是關於加大“限塑令”推廣、執行力度的建議。他在建議上寫道:“挂靠在‘限塑令’上的‘環保教育’成本,其實是民生成本——‘限塑令’之外,環保意識的深植人心,需要商家的責任擔當,需要公眾的積極響應,更需要相關部門的巧妙設計以及環保教育的積極作為,規範、鼓勵商家,潛移默化、悉心引導……”

  陳飛是很認真的。在下塌的賓館,他把一把牙刷和一支牙膏放在玻璃瓶裏,高高地擱起來。“這樣,就可以省下多餘的用具。”

  他的名片是綠色的,上面印有“提籃小買生態立國生態強國”。

  從一位普通的環保人士到全國人大代表,陳飛的角色轉換折射出社會對環保的重視,折射出公眾參與環保的深度和廣度。(靳曉燕)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