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知名專家共論中國崛起:過程還很長問題還很多

時間:2009-08-31 11: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正處於近代以來與周邊國家關係最好的時期。中國的崛起才剛剛開始,過程還很長,問題還很多。”知名國際關係專家二十九日在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舉辦的“自主理解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六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達成共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把新中國的外交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建國初到改革開放前,主要是被動應對的國際關係;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後,隨著新戰略的轉變,中國和西方國家關係得以改善;第三階段是九十年代初以後,中國和主要國家都建立外交關係,開始主動型的新型外交。  

  張蘊嶺認為,真正創造性的轉變發生在本世紀初,“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主張使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處於近代以來的最好時期。典型例證當為中國與東盟關係的深化,以及上海合作組織的影響越來越大。

  作為東亞自由貿易區可行性專家組組長,張蘊嶺參加了歷次“十加三”會議的專家組報告。他深感中國的崛起才剛剛開始,過程還很長,還存在許多不明確、不確定因素,面臨很多問題。

  他的觀點得到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的認同。“中國的外交實踐對全球正産生影響,中國的外交探索正在成為世界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中國開創的先例對其他地區問題的解決也産生了示範作用。”比如,中非合作論壇、亞歐會議、奧運外交、最近正在進行的世博外交都取得了比預料中更好的效果。

  楊潔勉強調,要充分認識中國外交主體與客體的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充分發揚現有地區積極因素,承擔中國能力範圍內的國際責任。“東盟既然能夠吸收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等非東亞甚至非亞洲國家參與,中國也可以積極參與到南亞區域合作聯盟、西半球的地區組織當中去。”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則表示,中國外交的最核心觀念依然是獨立自主與和平,建立全方位的對外關係格局,在多樣化的世界中尋求均衡也不應當忽略這一點。(記者 馬海燕)

分享到: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