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宏觀政策弊端導致美國製造業難以推進”

2024-08-14 16:16:00
來源:央視號
字號

  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公佈了該報關於美國製造業的相關調查結果。結果顯示,美國總統拜登推出的兩個標誌性製造業法案在執行首年進展不順,在已宣佈的造價過億美元的大項目中,近四成進度滯後或停擺。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拜登政府2022年8月頒布了《通脹削減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案》,旨在為推動美國清潔技術和半導體供應鏈發展提供超過4000億美元的稅收抵免、貸款或撥款。這一舉措吸引了不少清潔技術和半導體企業重新安排擬建項目,把廠房從別的國家搬到美國。

  △當地時間2022年8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簽署《通脹削減法案》。(圖自視覺中國)

  然而,《金融時報》的調查發現,與上述法案相關的過億美元大項目共114個,總投資2279億美元,但其中總投資約840億美元的項目進度滯後兩個月至數年,甚至無限停擺。

  《金融時報》基於對企業、美國地方和州政府的採訪以及對企業公告和財報分析得出了上述結論。

  受阻項目中,投資規模較大的包括義大利國家電力公司在俄克拉何馬州的10億美元太陽能板工廠,韓國LG新能源公司在亞利桑那州的23億美元電池儲存廠,以及美國鋰業巨頭雅寶在南卡羅來納州的13億美元鋰精煉廠。

  另外,美國半導體製造商帕利杜斯項目總投資4.43億美元,預計創造400多個工作崗位,原定去年第三季度投入運營,但廠房迄今空置。

  △韓國LG新能源公司在亞利桑那州的電池儲存廠效果圖(圖自LG新能源公司官網)

  相關企業告訴《金融時報》,市場條件惡化、需求放緩等因素導致其改變項目規劃。還有企業指出,通常要達到一定産能標準才有資格接受兩部法案所供資金。一些企業則受制于政府政策不確定性而躊躇不前。

  按照《金融時報》的説法,項目遲滯令輿論質疑拜登政府所篤定的工業轉型有望為美國帶來就業和經濟回報的説法。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截圖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 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球資訊廣播採訪時分析指出,對於“復興製造業”,拜登政府想得很美,但做得很少,結果可想而知。

  首先,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並非同步,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面向左,下面向右,這是常有的事情。

  其次,無論是在新能源電池還是其他相關的重大製造業領域,美國並不具備優勢,不僅技術上不領先,産業鏈供應鏈方面也不具備配套能力,更為關鍵的是,營商環境也有限。

  儘管美國政府政治上希望製造業回流,但是經濟和市場的條件並不具備或者並不充分,稅收優惠或者貸款優惠也並非製造業回流的充分條件。只有政策條件、營商環境、市場條件、技術條件、産業配套能力等方方面面都萬事俱備了,重大製造業項目才能夠得以開展。而這些都是美國早已不具備的優勢。

  劉英進一步指出,美國在宏觀政策上的弊端必然導致美國製造業難以推進。

  首先,美國試圖實現的所謂製造業“近岸化”、“友岸化”,本身就違背市場規律,是一種政治行為。

  其次,美國在製造業方面的實力早已日落西山了,美國要認清這一點。美國應該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多做一點,在不擅長的領域多合作一點,而不是什麼都想做,結果就是什麼都做不好。

  另外,儘管美國的宏觀政策和財政政策表面上看,是支援製造業發展的,也提供了一些優惠減稅舉措,但是收緊的貨幣政策,相當長時間維持在5.25%至5.5%的高利率水準。這令企業的投資被抑制,市場的消費被抑制。經濟被抑制,製造業就很難推進。

  

  素材來源丨環球資訊廣播《直播世界》

  記者丨楊卓英

  編輯丨印梅梅 王紅嶺 楊楠

  簽審丨侯晨 江愛民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