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加拿大怎麼了?丨加原住民:種族教育的洗腦與艱難的破圈

2023-03-29 20:40: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當初來到加拿大的殖民者,設立原住民寄宿學校,以傳授他們所謂的“先進文化”為名,剝奪了一代代原住民兒童過家庭生活和講自己母語的機會。這一切給原住民帶來了怎樣的傷害?加拿大現行的針對原住民的教育體制能夠帶給他們想要的生活嗎?帶著這些疑問,總臺記者深入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北部腹地,探訪了那裏的原住民保留地。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北部德內原住民保留地到底有多麼偏遠呢?

  總臺記者 張穎哲: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切身地感受到信號有多麼地重要,當導航地圖是一片網格的時候,感覺就像在深海裏游泳。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輾轉,記者終於到達了這片原住民德內族保留地。這裡的德內族學校是當地一所12年一貫制學校,學生來自當地3個原住民社群。今天學校舉辦活動,請幾位當年原住民寄宿學校的倖存者,來講述他們當年的經歷。

  原住民寄宿學校倖存者 威廉赫特:我當時七歲,我被強行送到了原住民寄宿學校。作為一個孩子,你會問自己,為什麼爸爸媽媽把我留在這裡?他們是不愛我嗎?他們不關心我嗎?然後我變成了一個非常憤怒的人。我們不知道被父母、被爸爸擁抱是什麼感覺,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是有人愛的;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是有存在價值的。

  薩斯喀徹溫省德內語同聲傳譯 傑茜西爾韋斯特:我研究的是德內語,意思是原住民哲學。我在2022年6月22日獲得了我的博士學位。

  今年63歲的傑茜西爾韋斯特,是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的德內語同聲傳譯,她的另一個身份是原住民寄宿學校的倖存者。6歲時,傑茜西爾韋斯特被強行帶離家庭,進入博瓦爾原住民寄宿學校學習。從1966年到1978年,在寄宿學校的12年間,傑茜西爾韋斯特的母語在記憶中逐漸模糊。直到高中畢業後,傑茜西爾韋斯特才逐漸重拾本民族語言,經過多年努力,她成為一名同聲傳譯。但像她這樣,經歷過寄宿學校生活還最終獲得成功的人,是極少數。

  這些寄宿學校所教授的,都是一些低等技能:男孩子學的是種地、擠奶、挖礦和伐木,畢業後可以作為廉價勞動力給白人打工;女孩子則學習縫紉、做飯、護理和打掃,畢業後做僕人或者傭工。很多原住民兒童在寄宿學校學習了八年或更長的時間,但離開時的識字水準只有三年級。受教育程度的不足導致很多原住民長期失業、貧困、住房條件差、藥物濫用、家庭暴力和健康不良。

  原住民寄宿學校倖存者 威廉赫特:去吧,你們要走出保留地。你們現在有機會繼續學習知識,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了。

  走出保留地,這個簡單的願望被不同的原住民無數次提起。如今,原住民希望通過更優質的教育融入主流社會,然而走出保留地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根據距今最近的一次全面統計——2016年《解決加拿大原住民人口識字問題》的討論文件,2006年到2016年,50%的原住民家庭被歸類為“嚴重”識字問題。識字率低、閱讀技能差,導致繼續教育和就業機會的匱乏。

  根據加拿大統計局數據,截至2016年,加拿大原住民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約為10%,而加拿大整體的高等教育受教育者比例超過25%。

  薩斯喀徹溫省北部德內族酋長 諾瑪卡特瑞特:當你在城市裏,你有科學課程,你有科學教室,你有科學老師,有博士或者碩士學歷。我們這裡沒有這些老師,我們沒有那些合格的、能夠讓我們的學生為外面的世界做好準備以進入大學並能夠在大學裏生存的人。

  薩斯喀徹溫省北部德內族酋長諾瑪卡特瑞特説,即便考上大學,也並不意味著融入保留地以外的世界。

  薩斯喀徹溫省德內族酋長 諾瑪卡特瑞特:我有一個家庭成員讀完12年級畢業,到了大學,發現她只有10年級水準,因為在社區教的是簡化過的課程,這對我們的孩子是不公平的。所以當我們的孩子走出去時,很大程度上會感到受挫。

  薩斯喀徹溫省北部德內族學校學生 凱莉:我夢想著畢業後成為一名教師或者醫生,搬到大城市去生活,做一名醫生或教師,或者回到保留地來做一名教師,給孩子們更好的教育。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