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沙伊北京對話:和平的勝利 全新的選擇

2023-03-15 08:41: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3月10日,斷交7年的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宣佈復交決定,贏得舉世矚目。

  中國、沙特、伊朗發表三方聯合聲明稱,沙特和伊朗達成協定,同意恢復雙方外交關係,在至多兩個月內重開雙方使館和代表機構,安排互派大使。三國均表示願盡一切努力,加強國際地區和平與安全。

  這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為當前動蕩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傳遞了明確信號。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過發言人發表聲明,歡迎伊朗與沙特同意恢復外交關係的決定,並對中國協助相關協商表示感謝。

  里程碑式的和解與中國外交的勝利

  北京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吳冰冰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沙特伊朗復交是歷史性的突破,在中東地區翻開了嶄新的篇章。

  三方聯合聲明在國際社會引發強烈反響。美國《華爾街日報》在標題中用“中東突破”形容沙伊復交,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和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在報道中評價“中國取得重大外交勝利”。“國際危機組織”海灣地區事務資深專家安娜雅克布表示,沙伊復交對整個中東地區局勢的緩和都大有幫助,並特別指出其反映了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全新角色,“對於中國來説,這是一場巨大的勝利”。

  吳冰冰認為,沙伊復交意義重大,首先是因為在歷史問題、地緣政治、教派衝突等因素影響下,兩國關係長期緊張,已成為影響中東和平的關鍵性因素之一。因此,兩國能在中國的斡旋下達成協定實屬不易,在中東地區開創了全新的局面。“沙伊關係非常複雜,涉及敘利亞、伊拉克、葉門等諸多地區問題,實質上遠超教派衝突,是兩國圍繞地區地緣戰略格局主導權的競爭。因此,兩國能在中國的斡旋下作出讓步和妥協,難度可想而知。”

  其次,此次協議達成是全球安全倡議的一次成功實踐,倡議從宏觀表述落實為生動實踐,彰顯了中國積極且建設性地參與全球治理的態度。“過去很多人質疑中國提出的勸和促談主張以及全球安全倡議等原則性立場比較宏觀,而非具體的解決方案,到底行不行?這次就很清楚了,我們基於原則的立場可以通過具體的行動和努力轉變成外交成果。”吳冰冰表示,針對國際衝突提出突出中國立場、具有中國特色的方案,並積極推動具體落實,這是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也為今後中國在解決國際爭端中持續發揮影響力開了好頭。

  同時,他特別指出,此次協議達成體現了中國元首外交引領航向的外交特色。“解決如此困難和重要的問題,必須要在高層引領下系統推進。此次北京對話,習近平主席從一開始就予以明確支援。可以看到這不是一個孤立的行動,而是中長期的謀劃。”從去年底習近平主席出席首屆中阿峰會、中海峰會並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到今年2月伊朗總統萊希訪華,再到如今協議達成,都是元首外交引領的成果,也是中國智慧的集中體現。

  最後,對中東地區而言,吳冰冰認為此次協議的達成為地區和平提供了參考範例以及超出預期的新思路和新選擇,增加了對話解決問題的信心和決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在介紹沙伊北京對話重要意義時表示,中東是中東人民的中東,中東地區的命運應該掌握在中東各國人民手中。“此次協議達成激發了中東國家的想像力,也引發了各方期待,將對地區産生深遠影響。葉門等其他熱點問題的解決思路是不是能更開闊一點?這也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發揮當地國家人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吳冰冰説。

  多方因素造就最佳時機

  2016年1月2日,沙特以涉嫌從事恐怖主義活動為由處死47名囚犯,其中包括知名什葉派宗教人士奈米爾,引發伊朗什葉派民眾的強烈抗議。當晚,伊朗示威者衝擊沙特駐伊朗使領館。次日,沙特宣佈與伊朗斷交。過去兩年,兩國在伊拉克、阿曼的推動下曾進行多次磋商,但始終沒有明確進展。

  吳冰冰認為,沙伊兩國內求發展、外求緩和的訴求與烏克蘭危機引發的國際形勢變化相疊加,為協議達成創造了時機。對沙特而言,儘快解決葉門衝突是當下其國內主要訴求,而在葉門問題上尋求突破意味著必須與伊朗進行溝通;對伊朗而言,去年至今國內不斷爆發民眾抗議,與沙特關係的緩和符合其發展周邊外交和“亞洲優先”的外交理念。在國際層面,中東地區傳統衝突與烏克蘭危機疊加引發各種不確定性,地區大國壓力增大,急需“減負”,集中精力解決更核心的問題。“地區格局變化帶來大國競爭形式的變化,具體表現就是大國間直接對抗的減少。”

  三方聯合聲明公佈後,多國表示歡迎,一致認為該協議對促進地區穩定繁榮,推動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秘書長賈西姆表示,對恢復沙特與伊朗關係的協議以及有助於加強該地區安全與和平的所有舉措表示歡迎。埃及外交部表示,該協議將緩解地區緊張局勢,有助於穩定和維護阿拉伯國家安全。阿曼外交大臣巴德爾説:“這是雙贏,將有利於地區和全球安全。從更長遠來看,我們希望這還能增加大家的經濟獲益。”

  目前,沙伊復交的影響力已引發連鎖反應。2016年沙伊斷交後,馬爾地夫以破壞中東和平穩定為由與伊朗斷交。據馬爾地夫“這一期”新聞網報道,馬爾地夫政府10日宣佈,決定恢復與伊朗的外交關係。馬爾地夫外交部表示,“這一決定基於中國、伊朗、沙特三方聯合聲明所帶來的積極變化”。

  難以替代的中國作用

  斷交七年後,沙伊兩國關係在北京實現里程碑式的轉折,東道主中國的作用備受關注。

  “現在,中國是中東地區不可或缺的力量,這是事實。”以色列國家安全研究所研究員陶文亞如此評價。

  吳冰冰認為,沙伊復交具有全球性意義,中國在其中成功“挑起大梁”,體現了中國在當前國際政治格局中獨特的地位和作用。根據外交部提供的對話現場照片,談判桌呈等邊三角形擺放,中國、沙特、伊朗三方代表分別落座一邊,傳遞出相互尊重的政治深意。“三角形傳達了平等且參與的重要理念,既沒有隔岸觀火的旁觀者,也不存在一方説了算的情況。”

  這種默契似乎有跡可循。今年1月,沙特外交國務大臣阿德爾朱拜爾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中沙兩國合作不僅限于能源領域,“我們在哲學上以同樣的方式看待世界,並據此行事。我們相信不干涉其他國家事務的原則,相信和平解決爭端的原則,相信維護國際法的原則”。2月,伊朗總統萊希在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接受北大名譽教授稱號併發表演講表示,伊朗依然堅信伊中兩國協同發展必將為國際社會朝著和平、穩定和發展方向前進鋪平道路。

  長期以來,美國與伊朗關係敵對,而歐洲與伊朗關係也日漸緊張。與此相對,中國與伊朗和沙特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同時也是兩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國,這使中國成了為數不多與雙方都建立信任關係、能搭建溝通橋梁的國家。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中東問題專家喬納森富爾頓對此評價,美國是用一個國家去制衡另一個國家,而中國則是與這兩個海灣大國都構建了外交關係,這是一個“聰明的做法”。

  此次北京對話僅歷時5天,其背後則是中國致力於中東和平的多年外交努力。2016年1月,在沙伊斷交後不久,習近平主席訪問阿盟總部,在演講中明確提出“三不原則”,即“不尋求代理人,而是勸和促談”“不搞勢力範圍,而是推動各國一起加入‘一帶一路’朋友圈”“不謀求填補‘真空’,而是編織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網路”。“三不原則”不僅確立了中國對中東外交的規範,也樹立了大國外交的新範式。7年後,中國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理念也不斷發揮積極作用,推動中國作為善意、可靠的斡旋者,忠實履行了東道主職責。

  巴基斯坦外交部長比拉瓦爾表示,沙伊復交對整個世界而言都是久違的好消息,在國際和地區層面都意義非凡。這一成果展現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的角色——專注團結而非分化、努力促成雙贏合作、鼓勵解決分歧而非增加嫌隙的領導形象。

  按照三方聯合聲明,沙伊雙方不僅將重開雙方使館和代表機構,安排互派大使,而且已經同意激活雙方于2001年4月17日簽署的安全合作協定,以及于1998年5月27日簽署的經濟、貿易、投資、技術、科學、文化、體育和青年領域總協議。

  吳冰冰認為,沙伊雖然復交,但兩國之間仍有許多細節需要商討,例如大使人選、簽證安排等。同時,雙方在敘利亞、葉門等問題上的衝突也亟待解決。美國《新聞週刊》以《隨著中國崛起為外交強國,沙特伊朗協議為葉門帶來希望》為題發表文章稱,接下來世界可能在結束葉門衝突上取得切實進展。

  放眼未來,中國將繼續建設性地參與中東事務。作為全球安全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構建中東安全新架構,明確提出國際社會應推動巴勒斯坦問題早日得到公正解決。近日,中國政府中東問題特使翟雋訪問以色列,就巴勒斯坦問題與各方交換意見。“巴勒斯坦問題仍然是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如果不在這個問題上取得進展,其他問題的解決也將受到牽制。而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意味著與中東各國打交道,在各利益相關方之間實現更高難度的平衡。”吳冰冰表示,葉門衝突進入第8年,巴勒斯坦問題延宕近百年,希望中國因素能為中東地區衝突的和平解決帶來新希望、新變化、新選擇。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