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年終係列評論K】世界需要和平的“穩定器”
【編者按】
2022年,國際舞臺風雲變化,變局頻現。面對“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時代之問,只有用好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金鑰匙”,人類才能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時至歲末,海外網推出年終係列評論,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關鍵詞,回望變局中的2022年,此為第一篇。
2022年,人類社會這艘巨輪穿越世紀疫情的波濤,又遭遇地緣衝突的颶風。今年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以來,俄烏衝突局勢愈演愈烈。日前美國宣布將再為烏克蘭提供18.5億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愛國者”防空導彈係統。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就不斷通過資金、武器和軍事援助為局勢火上澆油,令這場地緣衝突遲遲無法結束。
俄烏衝突只是當前全球面臨的種種地緣危機的一個縮影。過去一年里,全球熱點地區的地緣政治博弈加劇,地區衝突和局部戰爭多點頻發,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疊加,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2月20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地緣政治分歧使當前諸多全球難題的解決變得更加艱難,有時甚至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斷發生的地緣政治危機表明,冷戰思維是國際和平與穩定的最大威脅。作為冷戰殘余的北約,在冷戰結束後為了繼續維持其存在的“合法性”,將自己從軍事同盟包裝為安全集團,而且將觸角從歐洲伸向全球,不斷幹涉他國和其他地區事務。目前,經過多次東擴後,北約已成為擁有30個正式成員的全球最大軍事組織,並即將吸納芬蘭和瑞典加入。為了實現地緣政治利益,美國和北約在烏克蘭危機爆發後不斷“拱火”俄烏緊張局勢,加大對局勢的政治和軍事幹預,導致相關各方矛盾難解,和平談判進程舉步維艱。
歷史和現實已經一再證明,一國安全不能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地區安全也不能以強化甚至擴張軍事集團來保障。俄烏衝突爆發的根源,就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不斷在歐洲大陸追求所謂“絕對安全”,不斷擠壓和侵蝕俄羅斯的安全和戰略空間。各種慘烈的畫面已經讓世人意識到,這場持續了10個月的衝突給烏克蘭和周邊地區造成了巨大破壞,釀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烏克蘭的基礎設施在戰火中被摧毀,停水停電成為常態,最大核電站更是險些釀出巨大事故;大量烏克蘭難民流離失所、逃往他國,也給波蘭等國帶來了嚴重的難民問題。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近日在英國《旁觀者》雜志撰文,呼吁各方應就結束俄烏衝突展開緊急談判,抓住這一和平的窗口期。他表示,將各方通過談判整合到一個新秩序中的時機已臨近。
衝突戰爭沒有贏家、復雜問題沒有簡單解決辦法、大國對抗必須避免,世界需要的是和平的“穩定器”,而不是衝突的“鼓風機”。人類歷史一再證明,沒有和平,發展就是無源之水;沒有安全,繁榮就是無本之木。國際社會應堅決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係,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反對以意識形態劃線煽動對抗分裂,反對搞拉幫結派的“小圈子”,反對打著所謂“規則”的旗號破壞國際秩序,反對將世界拖入“新冷戰”的陰雲下。唯有如此,國際社會才能真正開辟邁向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康莊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