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命運與共的美好篇章(記者手記)
還記得兩年前的盛夏,在北京什剎海附近一座四合院內,記者見到了年過百歲的蘇菲老人。這里,也是她與丈夫、原中國衛生部顧問馬海德曾經共同生活的地方。在老人的娓娓訴說中,伴隨著屋內陳設的老照片,一個個場景浮現眼前:抗日戰爭烽火中的崢嶸歲月,一名外國醫生投身中國革命的堅定選擇,夫妻二人在艱難時光中的相知相守。還記得蘇菲老人說,如今有幸見證國家越來越強大,馬海德挂念的麻風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人民過上越來越好的生活,這都是馬海德最希望看到的。
老一輩國際友人的親屬們表示,父輩當初作出的投身中國革命事業、與中國共產黨並肩戰鬥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胸懷天下,堅守國際主義精神,與來自世界各國的友好人士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在中國革命的艱難時刻,馬海德、白求恩、柯棣華、埃德加·斯諾、愛潑斯坦、艾黎、林邁可等一大批國際友人,在中國共產黨正義事業的感召下,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們有的不懼槍林彈雨,在戰場前線救死扶傷;有的用筆和鏡頭記錄中國軍民的抗戰歷程,讓世界得以了解中國革命及其世界意義;有的開展經濟救亡運動,為中國培訓大批技術人才……
斯諾在《復始之旅》中曾寫道:“我和紅軍相處的四個月,是一段極為令人振奮的經歷。我在那里遇到的人們似乎是我所知道的最自由最幸福的中國人。在那些獻身于他們認為完全正義事業的人們身上,我強烈感受到了充滿活力的希望、熱情和人類不可戰勝的力量。”
正是因為具有斯諾所寫到的那種“力量”,在百年歷史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書寫了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中國歷史性地擺脫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
中村京子和丈夫漢斯·米勒都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來到中國的八路軍戰士,參與並見證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我很高興看到,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我和米大夫的選擇是正確的。”中村京子的話語發自肺腑。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地方比中國更讓我願意停留……我每天早上醒來都很幸福,因為我生活在中國。”中央民族大學美籍專家馬克·力文常常彈著心愛的吉他,在歌聲中講述日新月異的中國故事。新時代,有更多國際友人為推動中國的發展事業盡心竭力,也有更多的中國人在世界各地,為促進當地發展揮灑汗水。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展現著天下一家的情懷,書寫著命運與共的美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