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踐行媒體責任 助力民心相通

2022-11-28 09:36: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11月25日,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22中日韓名記者對話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北京舉行。中日韓三國主流媒體代表圍繞主題,就如何夯實民心相通基礎、齊築文化共通之橋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探討。

  豐富合作內涵 助力互利共贏

  人民日報社總編輯 于紹良

  中國有句話叫“百金買屋,千金買鄰”,詮釋了“好鄰居金不換”的道理。中日韓三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地緣相近、文緣相通、經濟相融,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礎。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要把握歷史機遇,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豐富三國夥伴關係內涵,發揮中日韓合作對東亞合作的促進作用,為東亞共同體的建設作出應有貢獻。”這為中日韓三國合作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徑。

  今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也是中日韓合作啟動23周年。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面對各種風險挑戰,應該同舟共濟。此次對話會以“踐行媒體責任 助力民心相通”為主題,正是要探討如何豐富中日韓三國主流媒體的合作關係內涵,更好地為中日韓三國互利共贏提供助力。

  我們要全面報道,做民眾溝通的促進者。媒體既是開展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人類文明交融互鑒的重要渠道,更是促進和平友誼的重要載體。我們要積極踐行媒體職責使命,用真實、客觀、公正的報道,增進中日韓三國民眾間的友好認知和情感認同。要鼓勵民眾以對話協商方式凝聚共識,以互諒互讓的精神處理分歧,以合作共贏的態度促進共同發展,以面向未來的眼光解決現實問題。

  我們要增進交流,做青年成長的支持者。青年是關係中日韓三國關係長遠發展的民意基礎。習近平主席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關鍵在于青年之間的交往。”媒體要密切關注中日韓三國青年的成長動態,找準話題,拓展渠道,探索運用年輕化的敘事方式,推出深受中日韓三國青年喜愛的新聞產品。要鼓勵、支持和引導青年秉持全球眼光和開放包容精神,互學互鑒,增進友誼,共同進步。

  我們要加強合作,做文化認同的守護者。文化藝術有著超越語言和國界的力量。我們要依托文化資源帶動更多交流合作,辦好對話會、聯合採訪等活動,支持拍攝展現中日韓友好交往的短視頻,圍繞語言、茶道、音樂、影視、美食、電競等話題開展交流,以中日韓三國民眾的文化認同更好增進情感認同。

  中國共產黨近期舉行了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謀劃了中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中國人民正意氣風發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新徵程上,作為一家擁有報刊網端微屏等10多種載體、綜合覆蓋用戶超過13億的全媒體方陣,人民日報社願與日本、韓國主流媒體同行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一起講好故事,一起開拓事業,一起為提高中日韓三國人民共同福祉而不懈努力。

  發出合作強音 助推友好交往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方江山

  今年恰逢中韓建交3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站在新的起點上,中日韓三國合作如何更上新臺階,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期間會見韓國領導人、在泰國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會見日本領導人時的重要談話和形成的重要共識為當前情勢下繼續深化中日韓三國合作提供了重要引領、指明了正確方向。

  時隔3年,第五屆中日韓名記者對話會今天開幕了。3年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刻骨銘心的經歷,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含義,更加切身地感受到“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的情義,更加清晰地體會到堅守守望相助、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精神的意義。今天的對話會取得了眾多共識。

  我們中日韓媒體人應該眼界廣闊、目標宏遠。我們要積極踐行媒體責任,利用自身特有的溝通力量和信任基礎,以最大的善意和耐心,更多分享喜悅,更多分擔困難,營造三國長期和平友好合作的輿論氛圍。用真實生動的合作故事,發出中日韓友好合作之聲,助力三國間民心相通。

  我們要繼續鞏固溝通平臺,擴大“媒體朋友圈”。要繼續辦好中日韓名記者對話會,努力找準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係的交匯點,鞏固新聞互換、合作供版等已有成果,在融合傳播、新媒體技術等領域培育創新合作增長點。

  我們要繼續踐行媒體責任,振興“東亞文化圈”。我們中日韓媒體人要拉緊文化理解紐帶,推動形成民眾友好意識,振興共同的“東亞文化圈”。要創新報道形式,進一步放大三國共同推進“東亞文化之都”項目開展、提升文化遺產保護與合作、擴大文化內容產業合作及彼此間文化藝術交流等方面的努力。

  我們要繼續助力民心相通,共創“區域發展圈”。中日韓三國經濟高度互補、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成為彼此重要的發展夥伴。今年年初《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後,三國首次被納入一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彼此經濟聯係加強,產業鏈和價值鏈深度整合,將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區域共同發展。我們中日韓媒體人要不斷匯聚起戰勝共同挑戰的文化文明力量,共同反對將經濟合作政治化、泛安全化,讓中日韓經濟相融的關係成為共同發展的牢固紐帶。

  讓我們當好中日韓民心相通的使者,攜手並肩,發出中日韓友好合作的新時代更強音,共同助推中日韓三國友好交往的美好未來。

  增進政治互信 拓展務實合作

  外交部亞洲司參讚 鄧 偉

  中日韓三國比鄰而居,人文相通,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互為重要的合作夥伴。中日韓合作自1999年啟動以來不斷深化,成為促進三國自身發展、維護東北亞地區和平繁榮的重要平臺。

  中日韓經濟總量佔世界近1/4,三國參與推動達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成為引領區域一體化進程、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三國積極參與了東亞合作領導人係列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為促進地區與全球和平、穩定與發展發出積極聲音。

  今年是中韓建交3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面對當前國際形勢深刻復雜演變,站在新起點上的中日韓三國更應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拓展務實合作,為地區安寧、經濟復蘇、國民友好注入更多正能量。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媒體交流合作是三國人文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三國媒體記者通過參加論壇交流、聯合採訪等活動,既加深了相互理解與認識,也為宣傳三國合作、促進人文交流發揮了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中日韓名記者對話會已成為三國媒體交流合作的招牌項目,其代表性和影響力不斷彰顯,為中日韓媒體交流合作更添“真心”和“實意”。

  本次對話會以“踐行媒體責任 助力民心相通”為主題,給中日韓三國媒體合作“把好了向”“提上了勁”。《中日韓合作未來十年展望》中提出,持續增進三國人民相互理解和信任,為三國合作打下穩定、健康、友好的社會基礎。這是三國民眾的心中之願和三國媒體朋友們的用功之處。希望三國媒體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講好三國友好合作故事,傳播地區正能量,弘揚包容共生、求同存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東方文化理念,努力做人文交流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地區乃至全球發展的促進者。

  交流經驗見解 探索發展之道

  日本《朝日新聞》執行董事、總編輯 宮田喜好

  民相交,將在國與國之間匯聚跨越障礙、融通彼此的力量。本次對話會聚焦“踐行媒體責任 助力民心相通”,重新審視媒體促進民相交的力量和作用,這一主題設定符合時代的要求。

  世界各國國情不同,但各國民眾對媒體責任和作用的期待是相通的。各國媒體應繼續提高發布可靠信息的專業水準,為受眾提供深入的分析和洞察,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世界。

  與此同時,我們也正面臨著共同挑戰。社交網絡等新興媒體的發展,使受眾“遠離報紙”“遠離電視”等現象在很多國家和地區愈發明顯。隨著人們擁有更多的信息來源並不斷主動傳播信息,社會對我們的要求也變得更高、更多元。

  為了發揮媒體連接國與國、溝通人與人的作用,我們必須站穩自己的立場,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對于日中韓三國媒體而言,當務之急是加強自我發展,以適應新的時代要求,在探索中不斷迎接新挑戰。日中韓三國在文化上相融相通,本次對話會是三國媒體交流各自經驗見解、共同探索發展之道的良機。

  深化友好互信 注入地區活力

  韓國《中央日報》總編輯 李夏慶

  韓中日三國主流媒體的代表們齊聚一堂,激蕩思想,共商後疫情時代媒體責任,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多月前,中共二十大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引用“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句古語,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如世間萬物一起發展而互不妨害、遵循各自規律運行而互不衝突,韓中日三國發展也應該做到這一點。

  誠然,這個世界並不能如我們所願。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地區衝突以及通貨膨脹高企和匯率劇烈波動等因素,導致國際形勢動蕩不安。在全球挑戰和威脅更加復雜的背景下,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這些主張恰合時宜。

  越是困難的時候,各國越要深化友好互信、實現利益融合。此次對話會聚焦“踐行媒體責任 助力民心相通”這一主題,也可以從同樣的角度去理解。各國主流媒體應該負責任地開展報道工作,成為民心相通的橋梁,為推動東北亞地區發展繼續注入活力。

  讓我們加強溝通,增進信任,在各自的輿論工作領域不斷做出努力。

  減少誤解偏見 講好合作故事

  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 歐渤芊

  通信技術高度發達,使得網絡世界在短時間內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其中的現實世界帶來了深刻影響。

  一方面,技術賦予信息傳播低延時性和交互性,使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事情可以瞬間呈現在我們眼前,並極大便利了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和人們的衣食住行用等;另一方面,網絡世界的“海量”信息、群體極化特點和情緒性表達等,讓人們很難甄別信息真偽。

  網絡輿情不僅影響著民眾相互認知,影響著政府的政策選擇傾向和社會治理模式,也影響著傳統媒體的敘事方法和立場偏好。主流媒體應承擔起媒體社會責任,站在輿論前沿,努力減少誤解偏見,助力民心相通。用理性客觀的態度引導輿論,而不是屈從甚至迎合網絡情緒;用平衡精準的筆觸講述真實的世界,而不是進行選擇性報道。

  中日韓合作秘書處自2011年成立以來,始終注重與三國媒體的合作,並已連續舉辦了七屆中日韓記者交流活動,邀請三國記者走訪多地開展聯合採訪、就三國合作相關問題進行研討等,促進媒體間相互了解。在今年8月舉辦的第七屆中日韓記者交流活動中,來自三國的12名記者探討了如何借助“解困式報道”理念,通過理性客觀的深度報道,為緩解三國民眾誤解和減小隔閡尋找解決方案,提升相互認知和好感。

  寫新聞就是講故事。希望與三國媒體朋友一起共同講好中日韓合作的故事,引導各自國家民眾理性看待三國“和而不同”的共同文化,倡導“文化是用來分享的,不是用來分裂的”,拉近三國民眾心理距離,築牢三國合作的民意基礎。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