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在中國,探尋自然之源(創作者談)

2022-11-22 08:4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2021年10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成功舉行,會議的成果以及此後國際社會的努力,讓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更為和諧。

  上世紀80年代,英國一位人文自然類紀錄片導演走進中國雲南和青海等地,探索“為什麼生物鏈上的每一環都對生態至關重要”這一議題。40多年過去,他的鏡頭借助諸多微觀感人的故事,向世人講述了“中國正在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建立人類與自然的新關係。中國孩子們的奇妙想象也蘊含著這樣的理念,啟迪我們以一種新的視角看待大自然”。

  50多年前的一個秋日,英國最北端的設得蘭群島刮起了大風。一只綠背黃腰的小鳥穿過層層薄霧,出現在我眼前。我把它留下的一小撮羽毛握在手中,倣佛感受到小鳥的體溫和它小小心臟的搏動。查閱資料得知,它名叫黃腰柳鶯,從中國雲南遠道而來。

  我的腦海里突然閃現許多問題:如此柔弱的小鳥如何在西伯利亞勁吹的寒風中存活下來?它如何完成了1萬多公里的旅程?大自然的奧秘不在書里,而是在16歲少年的手中,通過一個鮮活的小生命慢慢鋪陳。我不禁想,它的故鄉,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中國,是何模樣?

  在“雲之南”與中國結緣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對多數外國人而言依然有些神秘。當時我常想,在西方書籍和報紙上讀到的中國,就是這片廣袤土地的真實模樣嗎?在前往中國探索迷人的自然問題時,我嘗試了解這個國度,尤其是它的人民。于是,我的第一部中國紀錄片《雲之南》逐漸構思成形。在我看來,要理解一個快速發展的中國,或許可以從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路和瓦屋樓房入手,而這些故事只能由當地人來講述,我無法代替。

  但是,我該以何種方式、展示中國的哪個地區呢?故事的講述需要視覺衝擊力,影像的作用最為關鍵,文字可以在拍攝完成後添加進去。由此,我要引導觀眾展開一次視覺之旅,讓他們倣佛置身于濕漉漉的鵝卵石街道和古樸的木屋,轉過身便能擁抱屋外現代城鎮的嶄新氣象。

  機緣巧合之下,我在滇西北發現了麗江。有人告訴我,這是一座納西族聚居的小城。這座古城是傳統中國的貼切樣本,這里的建築風格和風俗習慣受到明代東部沿海地區移民的影響,當地人很快就吸收了這些“移民”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接下來,我需要找到那些有故事的人,通過他們的日常生活來講述這個關于麗江、關于中國的故事,這又用了我兩年時間。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次在麗江古城醒來時的興奮。日復一日,我的心不光與古城的新鄰居們,也與這個鮮活真實的中國越連越緊。

  從籌劃到剪輯完成,這部將近7小時的紀錄片共歷時5年。在片中,我選擇講述那些普通人的日常瑣事:德高望重的老醫師,美麗的母親和她身患疾病的女兒……為如實展現麗江平凡人物的生活和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努力讓自己的鏡頭足夠細膩和克制,拍攝時甚至很少將攝像機扛在肩上,而是如同懷抱嬰兒一般,讓低機位承接住人們的目光,也讓我的主人公們更自然地表達。我欣慰地了解到,許多經歷了告別傳統居民區、搬進高樓或郊外的英國觀眾重新回憶起了人與人之間那種質樸、溫暖、澄澈的關聯,也因此愛上了麗江這座遙遠東方的美麗古城。1994年在英國播出時,這部紀錄片獲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收視率甚至超過同期播出的電視劇集。

  不過,這篇文章的主題不是那段難忘的古城歲月,讓我們回到我遇到那只小鳥時提出的問題:對人類而言,自然意味著什麼?

  從“小勺子”開始環保路

  在2016年播出的紀錄片《中國——雲與夢之間》中,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中國各地的小學生們。我去了很多間教室,看到同學們紛紛舉起小手,迫不及待地告訴我鳥鳴之悅耳、自然色彩之絢爛,告訴我他們從野生動物身上學到的各種知識。他們小小年紀,就對周遭世界有著深切認知,表達出的熱情讓我難以忘懷。這次拍攝經歷教會我保持謙遜,通過孩子們的眼睛看待世界,讓我看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

  孩子們同樣關心著環境保護問題。在江蘇沿海城市,一群10多歲的孩子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工作,他們中有人曾為拯救一只小鳥而奔走。它就是美麗的勺嘴鷸,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出生于北極,在鹽城黃海濕地上換羽,然後向更溫暖的南方遷徙。因為嘴巴呈勺狀,勺嘴鷸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小勺子”。不久,這片濱海濕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小勺子”將世世代代受到保護。雖然人們總說我們現在與自然脫節了,但這些孩子熱衷于探索、保護身邊的自然。我小時候也是如此,而他們的知識更加豐富,他們的探索也得到師長們的更多鼓勵與支持。

  2021年10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會議在昆明成功舉行,這次會議關乎人類子孫後代的福祉。會議的成果以及此後國際社會的努力,讓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更為和諧。在中國舉辦此次大會再合適不過。“綠色發展”成為應對環境挑戰的關鍵,這一點至關重要,中國是地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並且一直在進行相關保護工作。中國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初步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陸域國土面積的25%,覆蓋全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關鍵區域,保護了絕大多數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

  目前,中國已經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5個規模可觀的首批國家公園,第二批國家公園也在建設之中。人們對自然的理解正在逐步拓展,大熊貓和雪豹的存在被視為自然環境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標和生態係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賴以生存的淡水、新鮮空氣、藥物、種植食物的肥沃土壤和應對氣候變化的碳儲存,都離不開這個生態係統。人們已經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子孫後代的明天息息相關。

  以“閃光點”豐富創作

  能夠再次回到中國繼續拍攝紀錄片《自然之源》,發掘自然環境中生動、特別的人物故事,我深感幸運。我將目光投向青藏高原的腹地——三江源。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重要也是最脆弱的生態區之一,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一度影響了這里的生態係統健康,卻又奇跡般地借助人力回歸生態平衡。這無疑是紀錄片故事創作的最大閃光點。

  2021年12月的一天,我在泡茶的聲音中醒來,嚴寒在我的睡袋上留下一層冰。正在泡茶的是野外生物學家王大軍,他的團隊長期在青海、四川等地追蹤野生動物蹤跡,正在開展雪豹監測項目。這,成為我“破題”的好線索。

  那天早晨等待我的,是另一個關于中國的、我將永遠銘刻于心的“夢幻時刻”。她來了,一頭極漂亮的雌雪豹,已經4歲了,是兩只幼崽的母親。就在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此刻,想必她正在野外某處,于壯闊的山脈中逡巡。

  通過給這只雪豹佩戴衛星項圈,大軍和他的團隊將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對她進行地面跟蹤調查。根據回傳的定位信息,全面了解她的生活習性,以及雪豹在生態係統中的角色。通過觀察,科學家能夠更好地研究人類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共同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自然之源》的拍攝過程中,我了解到三江源國家公園雇用了1.7萬名當地牧民,這幾乎覆蓋當地所有的牧民家庭。他們成為三江源的“守望者”,手機里裝滿草原山水、野生動物的視頻和照片,巡護日記寫得細致又充實。在守護自然環境的同時,他們也積極參與綠色產業發展,共同創造自己的未來。目前,《自然之源》的續作已經在策劃之中,我將聚焦大熊貓國家公園,講述這個因保護大熊貓而被激發出“傘護效應”,進而保護整個棲息地,以及其他大熊貓伴生生物的故事。而我,一名人文自然類紀錄片導演,將在未來的作品中繼續圍繞“為什麼生物鏈上每一環都對生態至關重要”這一議題,借助微觀感人的故事探討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作者為英國紀錄片導演,曾獲英國電影學院獎、美國艾美獎,導演了《脆弱的地球》《雲之南》《中國國家公園》《自然之源》等作品。本文為陳惠敏、黃帆譯)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