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美智庫:對華貿易提升美就業率

2022-10-17 14:22:0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據香港《南華早報》15日報道,當地時間14日,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聯合斯坦福大學推出的“中國大數據”項目發佈最新報告稱,美國“沒有因與中國的貿易而遭受凈就業損失”,對華貿易實際上促進美國就業。

  報告稱,在製造業就業方面,美國就業人數從1998年約2000萬,降到2010年1494萬。此後9年,製造業就業一直在緩慢回升。總體而言,2010年至2019年期間,儘管從中國的進口增長23%,但美國的製造業工作崗位也增加10%。這表明,對華進口對美國就業的影響在2010年前後減少了。

  報告引述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王直研究團隊的分析説,2000-2007年,每個被分析的美國地區的平均效果是凈就業增加1.27%。由於與中國的貿易接觸,平均每個地區的工人工資都增加75%。他們還發現,受過大學教育的工人是貿易的贏家,平均工資每年增長7.2%,而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工人工資每年平均下降4.3%。該團隊的結論是,“貿易的贏家遠遠超過輸家”。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安德烈庫爾曼團隊的研究也與此類似。他們發現,在人力資本水準較低的地區(以擁有大學學歷人口占比衡量),如美國中西部和南部,就業崗位流失被人力資本較高地區(如西海岸和東北部)服務業崗位的增加所彌補。因此,他們不同意關於對華貿易導致美國就業崗位凈流失的觀點。該團隊表示,沒有發現2008到2015年間,對華進口對美國製造業和服務業有任何太大影響。

  報告還稱,並非所有製造業就業崗位都是由於進口競爭失去的。幾乎所有樣本國家,包括中國,都出現製造業就業份額下降的情況。部分原因是有些工作崗位絕對流失,但越來越多的原因是服務業工作崗位快速增長。

  還有一個結果似乎是所有學者都認同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經濟更多樣化的美國地區,受對華進口激增影響程度要小得多。這一發現與全球化對其他國家影響的數據一致,在這些國家,更好的教育和再培訓機會提高工人從國際貿易中受益的可能性。因此,應通過國內項目來解決失業工人困境。加強保護主義減少進口,不是解決勞動力失業問題的最佳工具。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