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是自然保護區,也是人類居住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方案”

2022-09-27 11:18:00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建立自然保護地是保護自然的世界通行做法,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在全民共用和萬物共生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日益明顯,為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面臨人口增長、城市化和資源環境壓力時,如何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提供了“中國方案”。

  建立自然保護地是保護自然的世界通行做法,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項重要任務。據聯合國環境署規劃署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于2021年發佈的《保護地球報告》,目前全球42%的自然保護地面積是在2010年至2020年期間新增的,這成為201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中,少數得以部分現實的行動之一,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也給人類社會帶來更大惠益。

  中國自1992年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以來,積極履行締約方義務,持續加強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自《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和《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分別於2017年、2019年發佈以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體制和自然保護地體系得以穩步推進。截至2020年底,中國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個,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8%,提前達到了“2020年愛知目標”所提出的17%目標。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在全民共用和萬物共生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日益明顯,既是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和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目標和基本遵循,也體現了體制和體系建設的成果。

  在全民共用方面,已建立的自然保護地正在成為廣大公眾的自然課堂、遊憩聖地、精神家園。2021年,進入的公眾數量多達20億人次。首批設立的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武夷山、海南熱帶雨林等5個國家公園開展了自然教育活動,組織中小學生走進國家公園,感受原生態之美,進行自然探索和生態體驗活動,系統學習生態保護知識。西雙版納、鄱陽湖、鼎湖山等絕大多數自然保護區都開展了生態旅遊活動,組織遊客到自然保護區試驗區,享受、了解、研究自然景觀、野生動植物及其相關文化特徵。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自然公園提供了觀賞、文化和自然體驗服務,成為公眾週末和節假日休憩和愉悅的首選場合。全民共用滿足了廣大公眾不斷增長的生態産品與服務需求,助力提升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能力。

  在萬物共生方面,已建立的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85%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成為野生動植物的樂土、福地和家園。在首批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內,大熊貓、東北虎、東北豹、海南黑冠長臂猿、白唇鹿等國家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步上升,大黃花蝦脊蘭、海南蘇鐵、坡壘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得以首次發現或有效保護。

  作為中國唯一亞洲象分佈地區的雲南省,西雙版納、納版河、南滾河自然保護區為核心象群提供了關鍵棲息地,為象群數量從1975年的150多頭增長至當前的360余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援作用。自然公園內鳥語花香,山清水秀,成為人與野生動植物共同家園的縮影。萬物共生保障了野生動植物的健康生息和持續繁衍,也為尊重自然、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提供了方向引領。

  成果的取得得益於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生態紅線”和空間用途管制不動搖,堅持發揮特色體制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為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面臨人口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經濟發展導致資源環境壓力上升時,如何建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提供了“中國方案”,也將豐富“構建人類生命共同體”的“中國故事”。

  在全球範圍內,無論是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還是德國的凱勒森林-埃德湖國家公園、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都是無人區,公園內沒有人居住。然而,中國的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不僅不是無人區,還都有大量的人口居住。比如,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的牧民多達6.4萬人、16621戶。據2013年的一項調查,中國自然保護區內的居住人口多達1000萬人。

  由此可見,中國的自然保護地是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自然展示和生態文化傳承為基本功能,致力於打造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示範區,自然保護與綠色發展高度統籌的生態經濟特區。以武夷山國家公園為例,在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的技術支援下,區內農戶種植和生産生態茶,實現比區周邊農戶更高的收入,成為當地率先富起來的人,實踐了自然保護與綠色發展的協同共進。

  中國的自然保護地不僅是建設在國有土地上,還包括大量由農村人口共同擁有的集體土地,特別是集體林地,以保障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為保障集體林主的權益,自然保護地管理單位須與相關的農村社區簽署“委託代管協議”,即須得到農村社區的同意,才能將集體林納入自然保護地。納入自然保護地的集體林被作為生態公益林管理,不能用來生産木材,由此導致的集體林主損失通過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予以彌補。例如2018年建立的錢江源國家公園內的集體林比重高達80.3%,涉及21個行政村,全部與管理局簽訂了協議,由浙江省財政提供生態補償金,補償標準實行動態增長。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