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聚力同行 合作共贏

2022-09-14 09:4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十年答卷】

  光明日報記者 曹元龍 楊逸夫 鄧宇飛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一村

  時代潮涌,奮楫破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洞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把握時代進步潮流、世界發展大勢、中國歷史方位,緊扣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奮發有為、砥礪前行,在世界大變局中開創新局、在世界亂局中化危為機。在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展現新氣象新作為新成就,為中國發展營造了有利外部環境,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為人類進步作出了中國貢獻。

   1.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擘畫世界前路

  2022年年初,北京冬奧會克服重重困難成功舉辦。當開幕式上代表所有冬奧代表團的瑩亮“雪花”匯聚成一朵“人類共同的雪花”,當閉幕式上絢麗焰火打出“天下一家”字樣,那一刻,世界真切感受到了命運與共的人類情懷,深切意識到這是“一起向未來”的出發點。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破解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

  這一理念,在全球獲得越來越廣泛的認同。中國正與越來越多的友好夥伴構建雙邊命運共同體。與有關方達成共識、共同打造周邊、亞太、中國—東盟、中非、中阿、中拉、上海合作組織等命運共同體……

  這一理念,帶給世界的福祉越來越豐厚。當阿富汗凜冬將至、近百萬難民衣食無著時,當巴基斯坦今夏發生嚴重洪災時,來自中國的緊急救援物資源源不斷抵達。中國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2億劑新冠疫苗,支援《生物多樣性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等多邊議程,助力發展中國家走綠色低碳道路。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柱,而我們踐行多邊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英國知名社會學家馬丁阿爾布勞説:“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合古老的中國智慧,跨越文化,和而不同,包容全人類。”

  來自全球政商學界的點讚,映襯著一種共識的廣泛達成。由此也就不難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自2017年2月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後,又陸續被寫入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多份決議。

   2.以“一帶一路”促進全球共同發展

  8月25日,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亞吉鐵路開通首列小汽車運輸專列。相較于公路運輸,亞吉鐵路可以將運輸時間由3天縮短為20小時,並節約30%的運輸成本。2018年以來,由中土集團和中鐵二局共同承建並運營的亞吉鐵路先後開通冷鏈運輸、朝發夕至客車、沿線便民列車等服務,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動力與活力。

  故事裏有乾坤。“一帶一路”倡議聚焦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經過夯基壘臺、立柱架梁,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一帶一路”的“工筆畫”正在中國與共建國家的精描細繪中不斷著色暈染。

  增添共建共用新動力,繁榮之路正在鋪就。中老鐵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重大項目順利竣工,中巴經濟走廊、比雷埃夫斯港、雅萬高鐵等建設運營正穩步開展。世界銀行測算,“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若全部得以實施,到2030年,每年將有望為全球産生1.6萬億美元收益,其中90%由夥伴國分享,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受益更多。

  加強供應鏈産業鏈合作,開放之路延伸拓展。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不斷推動從産能國際合作走向供應鏈共建,從各自引資走向産業鏈分工協作。中國在海外設立的110多家經貿合作區中,有將近一半在共建國家,20個國家級海外産業園區就佈局其中。中國還與20多個國家建立“絲路電商”合作機制,不斷運用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動能來挖掘彼此的市場潛力。

  增進人文交流,創新之路與文明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實。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通過建立科技合作關係,支援聯合研究項目超過1000項,在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啟動建設53家聯合實驗室。中國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總部主樓順利封頂,中國同30多個合作夥伴發起“一帶一路”疫苗合作夥伴關係倡議、“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夥伴關係倡議,率先宣佈出資15億元設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

   3.以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 維護國際公平正義

  這十年,中國“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産品的提供者”的大國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以理念引導行動。中國在堅決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的基礎上,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提出正確義利觀以及新的發展觀、安全觀、合作觀、文明觀、全球治理觀等理念,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在“和平還是戰爭、發展還是衰退、開放還是封閉、合作還是對抗”等關鍵問題上,引導國際社會作出正確抉擇。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制定氣候、反恐、極地、網路、海洋等領域治理規則,促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完成份額和治理機制改革。推動全球治理體制變革能夠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特別是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等多個主場外交,打響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品牌,不斷深化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拉共體論壇等合作機制,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和國際議程塑造力得到歷史性增強。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中國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成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等,使發展成果及經驗盡可能多地惠及各方;中國就烏克蘭問題、巴勒斯坦問題、伊朗核問題、朝鮮半島核問題、阿富汗問題等地區熱點積極提出解決之道,是迄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廣泛參與全球安全公共産品供給。

  過去十年,中國外交之所以能夠在百年變局中從容應對新問題新挑戰,取得新成就新輝煌,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領航定向,在於習近平外交思想科學指引,為我們擘畫了藍圖、指明瞭方向。“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國將繼續胸懷天下、勇毅擔當,奮力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與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一道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