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點讚鄉村振興的中國經驗(國際論道)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舉行的2022年上半年農業農村經濟運作情況發佈會上,關於鄉村振興的好消息頻傳:全國832個脫貧縣每個縣已初步培育2—3個優勢突出、帶動能力強的主導産業,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於産業發展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截至6月末,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3223萬人,返鄉農民工就業率90.7%,在産業帶動、就業創業拉動下,上半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實際增長4.2%。
中國鄉村振興的步伐引發外媒關注,鄉村振興不僅助力中國經濟發展格局的轉型升級,也為全球多國傳遞發展經驗。
鮮活故事展現真實變化
“過去,如果一年的日子能對付得過去,就算是好年頭。現在,我有一台電視、一台風扇……我甚至可以供我外孫上大學。”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農民石爬專説。2021年,她賺了大約3萬元。這是她年輕時想都不敢想的數字。這一年,十八洞村村民每人平均收入超過2萬元,而2013年只有1668元。新加坡《海峽時報》近日聚焦石爬專的脫貧故事,從中一窺中國鄉村振興的顯著成果。
中國農村“蛻變式”發展的歷程和其中的鮮活故事頻頻引發外媒關注。中國鄉村振興戰略在一個個普通農民的生活故事中,化作可見可感的真實力量。
據埃菲社報道,一年前,中國宣佈在全國範圍內消除了絕對貧困,農村和山區是主要受益者,而這正是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鼎盛屋場展示的成果。當地農民李國成(音)描述了他眼中該村發生的積極變化。“我們去年開始改善這個地區的面貌。”他説,村民自家菜園中收穫的蔬菜可以在沒有中間商的情況下進行銷售,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支付購買這些農産品。報道稱:“特色産業正為這裡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助力。”
“中國近年來的鄉村振興規劃為農民創造了新機遇,過去遠赴城市打工的人能在距老家更近的地方謀生。2020年中國農民工總數出現十年來首次下降,減少500多萬。”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
鄉村振興帶來的不僅是農民生活品質的普遍提升,也有農村環境的顯著改變。美國《快公司》雜誌講述了一個“變廢為寶”的故事:在位於中國浙江麗水的縉雲縣,當地山地景觀中分佈著數千個廢棄採石場。過去一年來,其中一些得到精心改造,從此前空蕩無用的洞窟,變成鑲嵌在岩壁中的文化場所。2021年,縉雲縣請設計師重新設計當地9個採石場,迄今3個已完工並變身為表演空間和一座圖書館。這個中國人完成的項目為世界各地的廢棄採石場再利用提供了一個範例。
《外交官》雜誌刊文稱,中國鄉村振興戰略旨在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包括打造強勁的鄉村經濟。這一戰略與中國“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等重要目標相交叉,與國家綠色發展、綠色農業發展等發展政策相契合。將綠色可持續增長和強勁的農村經濟納入其中,表明中國中央政府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日益加強。
多方支援注入源源動力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農村地區攬收和投遞快遞包裹總量219億件。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共建成各類農村快遞服務站點26.7萬個,全國建制村快遞服務覆蓋率達到90%。
物流行業的觸角不斷深入中國鄉村,是鄉村振興不斷推進的一個具體表現。外媒在中國農村的變化中發現,政策支援、人才資源、數字經濟發展等因素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動力。
據埃菲社報道,在中國,包含特色民俗文化活動的鄉村旅遊業日益成為産業扶貧的重要方式。遊客對民俗文化的興趣讓他們前往中國少數民族聚居的村莊,將村裏的特色産品售至國內其他地方真正改變了當地人未來。在湖南衡陽合群村,當地白族居民輪流在網上進行直播,為村裏的大米開拓了新銷售渠道。村民表示,該村的大米年銷售額已經從10年前的幾乎為零增長到113萬元。這一數字的背後,是他們改變銷售方式、去掉中間商環節、增加利潤的嘗試。
世界經濟論壇網站刊文稱,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和數字技術對中國農村經濟産生了深遠影響。阿里巴巴的購物網站淘寶上有許多“淘寶村”。阿里巴巴將“淘寶村”定義為“一個超過10%的家庭經營網店且該村電子商務收入每年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村莊”。根據阿里巴巴的數據,中國有1000多個“淘寶村”。2022年6月,中國宣佈開展一項活動,鼓勵汽車製造商與電子商務平臺合作開展銷售激勵計劃,在農村和中小城市推動線下汽車銷售。
“外交學者”網站報道稱,為解決偏遠農村送貨和城市送貨需求壓力大等問題,中國已經增加對送貨無人機的使用。在送貨環節中,最後一公里是成本最昂貴的部分,可能佔到整個運輸成本的一半以上。在中國農村,由於目的地相距遙遠且地形複雜導致難以運輸,最後一公里送貨的成本尤其昂貴。隨著農村地區電商市場不斷增長,無人機正飛往偏遠地區以克服物流運輸的問題。
據法國新聞廣播電臺報道,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決定離開都市生活,走向綠色鄉野,有的還選擇務農。年輕且擁有高等教育文憑,懂得行銷、會直播賣貨,掌握前沿資訊和技術,讓中國的“新生代農民”擁有不少優勢。他們涉足的領域除了種地和電子商務,還有動物養殖、特色民宿、鄉村旅遊、園藝設計等。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年輕人的選擇,出臺了政策鼓勵和支援年輕人到農村創業,打拼出更廣闊的天地。
多國借鑒中國實踐經驗
《海峽時報》報道稱,中國政府希望通過鄉村振興,將十八洞村日益繁榮的景象推廣到全國各地。“鄉村振興”一詞描述了中國政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發展而採取的廣泛措施,鄉村振興也是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舉措。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14億人口中的37%是農民。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表示,中國希望鄉村振興能提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農村發展有潛力推動中國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
中國農村的脫貧致富之路,不僅助力中國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也為更多發展中國家提供實踐經驗和技術幫助。荷蘭農業問題專家艾菲特 雅可布森表示,中國高度重視農業農村發展,提升農村經濟的活力和吸引力。農村的發展進步,將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更加均衡、可持續的發展。中國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城鄉融合方面取得的成績,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代表貝諾特 蒂埃裏和馬泰奧 馬爾基西奧認為,20年來,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中國和非洲一直在開展南南合作項目,促進了中非之間的技術和優良實踐經驗交流。例如,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于2000年初在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為農村家庭成功引進的沼氣池技術,後來通過該基金資助的項目在幾個非洲國家推廣。國際農業發展基金還通過中國政府資助建立的南南合作設施,在南方國家之間轉讓知識、技術和發展解決方案。非洲可以從中國的農村發展經驗中獲益良多。
“中國做了正確的事情,農村居民收入增幅連續多年超過城鎮居民。中國取得的成績令人欽佩,也有很多值得南非學習的地方。”南非獨立線上新聞網站刊文稱,中國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首先是被執行和監督的政策保持連貫性;第二,政策和執行意圖在省區市各級機構中得到順暢傳達;第三,民眾參與到發展與轉型之中。這些並非中國獨有的特徵,而是可以在南非得到複製的觀念與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