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綜述:新冠疫情下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2022-08-23 09:0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柏林8月22日電 綜述:新冠疫情下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

  新華社記者張毅榮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歷史悠久、發展成熟,在世界職業教育領域頗具影響力。這種模式將課堂學習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既讓企業能按需培養未來員工,也讓學生能在培訓後對口就業,是支撐德國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

  新冠疫情對“雙元制”模式造成一定衝擊,德國政府為此出臺政策加以應對。專家認為,受疫情影響,數字技術將在未來職業教育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所謂“雙元制”教育,“一元”指職業學校,另“一元”指培訓企業。接受這種職業教育的學生要與培訓企業簽訂合同,部分時間在校學習理論知識,部分時間在企業當“學徒”,把課堂知識應用於實踐。

  通常情況下,學生會在兩年至三年半內完成培訓,畢業時參加評估考試,通過後將獲得由相關行業協會頒發、全國承認的執業資格證書,隨後進入之前受訓企業或其他同類企業工作。目前,德國共有320多個國家承認的職業教育專業。

  早在1969年,德國便出臺了《職業教育法》,該法與其他相關法規一起,為如今的“雙元制”模式奠定了制度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德國與時俱進,又引入了“專業學士”“專業碩士”等學位制度,旨在強化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等值對應,增強職業教育的大眾認可度和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德國前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曾指出,得益於“雙元制”模式,德國的青年失業率低於歐盟其他國家。優秀的“學徒”在18歲或19歲時就可以成為正式的商人或熟練的工人。“今天的‘學徒’就是明天的專家,他們是德國最大的優勢之一。”

  但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主席弗裏德里希胡貝特埃塞爾在2021年發表的一篇研究文章中指出,受不同職業發展前景、收入潛力、職業形象等因素影響,某些時間或者情形下,德國“雙元制”模式也會存在供需不匹配的問題,即企業招不到合適的學生,學生找不到心儀的崗位。

  新冠疫情也為德國“雙元制”模式帶來了新的問題。一方面,企業開始削減培訓名額,另一方面,符合條件的學生更傾向於進入被認為“抗風險性”更高的高等院校學習,這導致德國的職業教育規模出現萎縮。

  德國政府今年5月發佈的《職業教育報告2022》顯示,去年德國新簽訂職業教育合同約47.31萬份,同比增長1.2%,但仍低於疫情前2019年的水準。此外,還有約6.32萬個職業培訓名額空缺,約2.46萬名職業教育申請學生未獲得崗位,供需不匹配問題依然突出。

  德國教育和研究部長貝蒂娜施塔克-瓦青格在報告發佈後表示,新冠疫情對德國職業教育培訓影響明顯。儘管2021年的初步復蘇跡象讓人鼓舞,但沒有資格證書的學生仍有很多,企業在填補培訓名額空缺方面面臨更大挑戰。她呼籲各方進一步努力,讓更多年輕人參加職業教育,因為這事關個人的受教育機會和德國未來的技術勞動力。

  據了解,疫情暴發後,德國政府推出一系列資助計劃,支援企業界,特別是中小企業開展職業教育培訓計劃。2022年5月,在德國各級政府、企業、工會聯合舉辦的“夏季職業培訓”推廣活動期間,德國總理朔爾茨表示:“‘雙元制’模式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代表著良好的職業機會和工作前景,也代表著進步和尊重。它確保了企業、接受培訓者以及我們所有人的未來。”

  埃塞爾在文章中指出,新冠疫情在衝擊展會布展、酒店餐飲、商務出行、固定場所貿易等行業的同時,也使線上貿易、資訊技術、虛擬會議服務等行業蓬勃發展,而這種新經濟結構預計會在疫情結束後繼續維持。因此,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將取決於培訓企業如何適應經濟技術變革、技術性工作的日益數字化以及社會各領域的媒介化,並將這些變化納入培訓中。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