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對俄無底線制裁是美國自我打臉

2022-04-18 15:1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特別關注俄烏局勢學者談】

  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聯手對俄羅斯實施全方位無差別制裁,制裁甚至波及俄體育領域,並直接影響到世界體壇。一些國際體育組織紛紛宣佈全面制裁俄羅斯,將俄羅斯從比賽中除名,俄羅斯運動員只能以中立身份參加比賽。這場世界體壇上史無前例的制裁行動令世人大跌眼鏡,美西方一再標榜所謂“體育非政治化”恐怕再也無人相信了。

  《奧林匹克憲章》中強調,奧林匹克運動既不是政治運動,也不是宗教活動,而是一種社會運動和教育運動。保持政治中立,反對體育運動政治化,這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價值主張,也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獨特魅力所在。而對俄運動員“無差別”的禁賽做法,正是將體育運動政治化,損害的是包括運動員在內的世界體育運動大家庭的共同利益。對許多運動員來説,最佳的運動生涯非常短暫。一旦錯過某場國際賽事,再想回到他們身體與競技水準俱佳的巔峰時刻,往往很難。單邊制裁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甚至有可能提前給他們的職業生涯畫上句號。試想,這些運動員何罪之有?他們本身無關乎政治,在這場制裁中是無辜者,也是最大的受害者。單邊制裁給包括俄羅斯在內的世界體壇製造了人道主義災難。試問,難道這不是在剝奪運動員們的“人權”嗎?這些運動員的“人權”由誰來保障?美西方政客標榜的“人權”去哪了?他們聲稱的“人權”難道不是嚴重的雙標和虛偽嗎?

  美西方為了達到打壓俄方、排除異己的政治目的,採取無所不用其極的制裁手段,對於經常把“體育非政治化”“體育無國界”挂在嘴上的美西方而言,把制裁推向體育領域真的是自我“啪啪打臉”。包括俄羅斯人在內,世人很難想像美西方竟然會有如此操作。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感慨道:“俄羅斯已經做好了被制裁的準備,但沒想到制裁會針對運動員、記者和文化部門的代表。”俄羅斯花樣滑冰聯合會主席亞歷山大戈爾什科夫也表示:“我們一直認為體育超越政治,我們也相信奧林匹克的精神和基本原則,但是現在看來,根據不同的國籍,明顯有不一樣的對待。”

  從對俄經濟制裁,發展到對俄體育、文化、藝術和演藝界制裁,再到對寵物貓、植物制裁,甚至直接剝奪俄公民的海外資産等,美西方此次著實好好表演了一番什麼是價值觀“馳名雙標”。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把自己包裝成民主和人權“教師爺”,隨意給他國安上“專制”“獨裁”“暴力”“反人類”等罪名,揮舞“自由、民主、平等、人權”等價值觀大棒,肆意打壓。另一方面,美西方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隨時可以輕而易舉地拋棄這些標榜,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干涉他國內政。這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雙標做法,確實讓人“嘆為觀止”。

  諸多事實證明,美西方所標榜的價值觀不過是肆意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的工具。無論它包裝得多麼“完美無瑕”,其置全人類利益於不顧的實質,無法長期矇騙世人的眼睛,更不可能成為人類的基本價值共識,相反只能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揭露、不齒和唾棄。就連長期追隨美國的歐洲也不得不反思。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博雷利在2021年9月歐盟外長會議上承認,“(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敗,也是西方價值觀的失敗”。

  長期以來,美國嘴上説著“平等”“公正”“人權”的所謂價值觀,但實際上卻始終如一地奉行“美國優先”“美國例外”的霸權主義邏輯,無視國際規則,稍不合意就退群、毀約,更隨意濫用單邊制裁,動輒對他國搞經濟制裁、金融制裁、貿易禁運等就是最為集中的體現。當美國的利益與其標榜的價值觀發生矛盾時,美國會毫不猶疑地將這塊“遮羞布”扔到一邊。美國對古巴、朝鮮、伊朗等主權國家長期進行制裁,對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阿富汗等主權國家發動戰爭,給這些國家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自烏克蘭危機以來,美國竭力“組團制裁”,不斷給局勢添油熾薪,生怕俄烏偃旗息鼓。美國資本利益集團和軍工企業從衝突中大發橫財,這更促使美國無視戰爭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繼續加大拱火力度,攫取更大暴利。美國的霸權執念和霸淩行為,在全球製造了太多人道主義災難,嚴重損害了世界人權事業,是世界平等、公正的最大障礙。

  然而,霸權思維不得人心,零和博弈也不會有出路,美國的政治操弄代表不了國際社會。在聯合國190多個成員國中,140多個國家不參與對俄制裁。這足以證明,頻頻採取單邊霸淩行徑,對別國制裁施壓,是不得人心的。

  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證明,美國搞的非常規制裁只會給全世界營造“恐怖狀態”,其背後不過是美國妄圖維護自己的全球霸權地位罷了。而越是這樣,美國的霸道、虛偽、雙標本質就越發被世人識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美國濫用制裁,必然失道寡助。當今世界,唯有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心繫全人類福祉,方為正途。

  (作者:秦彪生,係北京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