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上“搶”液化氣油輪 全球天然氣爭奪白熱化

2021-10-15 09:19:00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字號

  海上“搶”液化氣油輪 全球天然氣爭奪白熱化

  上個月,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租用的“米裏納”號油輪從法國西海岸啟航,裝載LNG(液化天然氣)前往亞洲。當它即將進入直布羅陀海峽時,船長接到了一個電話。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我們現在必須去鹿特丹,”船長在倫敦的老闆告訴他。這艘油輪不得已調了個頭,從西班牙海岸又駛向法國海岸。它在荷蘭的鹿特丹港卸下一部分LNG後,又抵達了西班牙的畢爾巴鄂港,在那裏交付剩餘的貨物。

  托運人正在把油輪轉向出價更高的買家,這種罕見的情況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全球都在爭奪天然氣供應

  據了解,現在,全球天然氣儲備的庫存量低得驚人,歐洲天然氣的儲存庫容量已不足75%,是十多年來的同期最低水準。歐洲、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買家正在爭奪有限的天然氣供應。它們都想在北半球的冬季來臨之前,往庫存裏灌滿燃料。本週,歐洲和亞洲天然氣的價格刷新了歷史最高紀錄,其他許多地區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上漲局面。

  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出口國,美國國內天然氣的價格也因各種競購戰達到了十多年來的最高水準。今年冬天,美國國內的電費預計將會有很大幅度的上漲。

  此外,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由於今年歐洲風速比正常情況要慢,導致風電效果不理想,老化的核電站正在被逐步淘汰或更易被停運,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巴西和美國的乾旱使水電站大壩乾涸。Kpler的數據顯示,隨著巴西水電産量的下降,該國加入了天然氣供應的爭奪戰,上個月進口了2013年以來最多的LNG。

  各國領導人準備在10月31日開始在格拉斯哥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上會面,並做出關於擺脫包括天然氣在內的碳基能源的重大承諾。但最近的能源短缺使各國管理層向碳密集度較低的電力(如風能和太陽能)轉變的方式變得複雜。

  可能會減緩經濟復蘇的速度

  由於天然氣的碳排放量約為煤炭的一半,為減少碳排放,在一些國家特別是一些歐洲國家,燃煤和燃油發電站長期閒置或被封存。但近幾個月來,這些發電站中的許多已經恢復了聯網,從而推高了石油和煤炭的價格。這些飛漲的能源價格有可能加劇通貨膨脹,擾亂工業活動,並減緩世界經濟的復蘇。

  鋅生産商荷蘭奈爾斯塔爾公司在電力價格上漲後,于9月中旬開始放緩其生産力。挪威化肥巨頭雅苒國際有限公司(Yara International ASA)9月份將歐洲的氨産量削減了40%,稱創紀錄的高油價使該公司無利可圖。

  英國鋼鐵公司本月開始對其合金金屬收取每噸25美元的額外費用,以將部分能源成本轉嫁給客戶。一位英國鋼鐵公司發言人説:“我們現在面臨的巨大成本使我們不可能在一天中的某些時候生産有利可圖的鋼鐵。”

  美國工業能源消費者協會總裁保羅西西奧説,如果美國天然氣價格從目前的近6美元持續攀升至10美元左右,一些製造商將無法盈利,可能不得不關閉一些業務。因此,該協會要求美國能源部對液化天然氣的出口實行限制,以避免冬季價格飆升和天然氣短缺。

  西西奧在接受採訪時説,與美國消費者爭奪天然氣的液化天然氣買家是國有企業和外國政府控制的公用事業公司,美國製造商無法在價格上與他們競爭,“只要美國天然氣價格上漲,製造業的就業機會就會直接減少。”

  LNG流向出價最高的人

  從歷史上看,長期合同主導著LNG市場,大多數LNG出口都是根據長期固定價格合同運輸,與基準天然氣價格及其變動無關。然而,依然有天然氣在現貨市場待售。而隨著出口設施的增多,特別是在美國,現貨的激增已經創造了一個對價格波動更加敏感的市場。

  這種變化讓世界陷入了一場競購戰。韓國和日本的亞洲買家更習慣於支付高昂的能源價格,他們在夏季不斷提高出價。這就把船隻吸引到了東方。這個時期在歐洲通常是為冬季儲備的時期,歐洲急需LNG。

  歐洲最近取得了更多的優勢。分析師表示,歐洲天然氣價格的一個關鍵基準與追蹤亞洲LNG價格的市場價格水準相當,可能有助於吸引更多天然氣流向歐洲。

  Kpler的數據顯示,9月份歐洲LNG進口較8月份增長約35%。據船隻追蹤公司稱,上周晚些時候,一艘從墨西哥灣海岸駛向亞洲的LNG油輪改道駛向地中海。據船隻追蹤者和行業顧問稱,在某些情況下,貨物被轉移是因為貿易商將産品賣給出價更高的買家並賠償原買家,或者發貨人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而取消合同。

  自從美國的頁巖氣繁榮開始以來,天然氣出口國沿著美國海岸迅速崛起,目的是利用美國和國際價格之間的差距。這一差距從未像現在這樣大,亞洲和歐洲的價格差約為40美元。船舶經紀人、交易員和船東表示,控制殼牌等大型LNG船隊的交易員和能源公司可能從套利中獲利。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羅天

  短缺背後

  缺乏庫存?

  全球經濟在後疫情時期逐漸復蘇,經濟復蘇刺激能源需求,打破了原來的供需平衡。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歐洲的天然氣庫存一直低於過去五年平均水準,並且一路下滑。在去年冬天之前,歐洲的天然氣庫存多達1069太瓦時,為歷史第二高水準。但冬季結束時卻只剩下323太瓦時,處於三年來最低水準。美國的情況也類似,只是冬季能源消耗沒有那麼多,年初天然氣庫存略低於歷史平均水準。

  氣候作怪?

  歐美去年經歷了異常寒冷的冬季,今年又遭遇了偏冷的春季,增加了用於取暖的天然氣需求,但天然氣渠道商上半年未能及時補庫存,庫存始終處於低位。歐美今年夏季經歷罕見高溫天氣,加大了用於製冷的能源需求。

  此外,受長期的少風天氣影響,今年歐洲的風力發電量遠遠低於平均水準; 挪威等地遭遇的罕見旱情,也令當地的水力發電産出減少,難以滿足出口需求;英國國內的核電站進入維護,德國、瑞典等國在去核政策下持續關閉本國核電站。

  俄羅斯的控制?

  一些歐洲政客指責俄羅斯沒有向歐洲增加足夠的天然氣供應,不過許多歐洲能源公司表示,俄羅斯供應的天然氣量並未減少,路透社認為,這些政客的表態是受消費者壓力所致。俄羅斯也否認操縱天然氣供應,並指責美國打壓俄羅斯損害俄歐利益。目前,“北溪”2號已開始注入天然氣,但此前“北溪”2號一直受到美國的阻撓,同時審批手續也沒有完成。

  消減産能?

  歐洲自己的天然氣産出從2005年以來,進入清晰的下降通道。而今年以來,歐洲本土天然氣進口商因為去年疫情中需求萎縮,低估市場需求,未能預見到經濟復蘇的強大需求,上半年沒有及時補庫存。

  此外,歐洲今年快速推進減碳政策,歐洲碳排放期貨大漲,導致工業棄用煤炭,轉向天然氣替代,又進一步增加了天然氣需求。

  連鎖反應

  德國 供暖成本上漲33%

  據德媒12日報道,鋻於全球天然氣價格自去年10月以來已上漲了一倍,德國61家供應商計劃在今年冬季大幅上調天然氣價格,預計將有375000戶家庭受到影響。萊比錫電力交易所的數據顯示,本月每兆瓦時的電力平均成本為155歐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356%。而根據門戶網站的數據,德國9月份的供暖成本同比上漲了33%,電費則同比上漲了4%。

  英國 面臨食品危機

  當前,英國每兆瓦時電價已漲為285英鎊,上漲幅度達到700%,創下自199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高耗能行業扛不住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已有多家鋼鐵、化工品、食品加工企業表示能源價格的上漲將擠壓利潤,甚至因成本壓力宣佈減産或停産。英國數家大型化肥生産商宣佈減産,而由於英國食品行業在食品加工、保鮮、屠宰等環節依賴化肥生産商提供的二氧化碳,英國食品行業官員説,如果不解決二氧化碳短缺問題,該國將面臨食品危機。

  西班牙 通脹率達13年來峰值

  根據西班牙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1年9月,西班牙電力價格比7月上漲10.9%,比2020年同期增長44%。西班牙生活必需品價格連續第7個月保持上漲趨勢,通貨膨脹率上升至4%,達到13年以來的峰值。

  西班牙政府此前試圖通過歐盟27國聯合製定解決方案,避免電力價格在冬季出現進一步上漲。但歐盟認為各國政府有能力各自採取措施阻止電價上漲,西班牙政府在當地時間10月13日對歐盟的這一回應表示了失望。

  能源貧困

  數千萬歐洲家庭

  無法負擔取暖費用

  隨著北半球即將進入寒冷的冬季,如果能源價格持續上漲,今冬可能會有數千萬歐洲家庭因無法負擔取暖費用而陷入“能源貧困”。國際能源署警告説,在即將到來的冬天,歐洲可能面臨寒流、意外停電等各種形式的“壓力測試”。

  應對之策

  歐盟委員會制定“工具箱”

  應對能源價格攀升

  當地時間10月13日,歐盟委員會制定“工具箱”,旨在幫助歐洲企業和民眾應對當前能源價格不斷攀升。

  根據歐盟當天公佈的消息,歐盟及其成員國可利用該“工具箱”來應對當前能源價格上漲的直接影響,並增強抵禦未來衝擊的韌性。歐盟委員會預計能源價格大漲的情況明年春季將有所好轉,屆時可對相關政策進行調整,但表示在清潔能源方面的長期轉型和投資政策不會改變。

  這一“工具箱”包括一系列中短期措施。其中,短期措施包括向消費者和家庭提供收入補貼或減稅,向企業或行業提供援助等,中期措施包括加大對可再生能源投資,拓展能源儲存能力等。

  負責能源事務的歐盟委員卡德麗西姆松説,歐盟十分關切全球能源價格上漲。在擺脫疫情開始經濟復蘇之際,保護消費者、支援歐洲企業十分重要。

  近期,歐洲能源價格不斷攀升引發廣泛關注。歐盟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9月歐元區通脹率達3.4%,高於市場預期,並創下13年新高。其中,能源價格是推升通脹的主因。

  普京:俄方願增供天然氣

  就俄向歐洲天然氣出口,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13日説,“俄方充分履行對夥伴的合同義務,包括歐洲夥伴,確保不間斷供氣”,到今年底,俄方向全球市場供應的天然氣將達到“創紀錄”水準。

  他説,“一些人試圖將他們的錯誤推到別人身上”,所謂俄方“以能源為武器”的説法毫無根據,純屬出於政治目的的無稽之談;恰恰相反,俄方正在增加對歐洲供應天然氣,如果歐洲方面提出需求,俄方願進一步增加供氣。

  俄羅斯能源部長尼古拉舒利吉諾夫同日説,歐洲方面如果需要超出與俄方現有合同的供氣量,則需簽訂新合同。

  反思之變

  能源價格暴漲給德國能源轉型帶來陣痛

  在電力、天然氣價格今冬將繼續上漲的普遍預期下,德國能源轉型面臨挑戰,再度成為外界關注焦點。

  能源轉型著眼供需兩端

  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能源轉型起步早,著眼供需兩端,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注重提高能效,並已取得顯著進展。

  在供給端,德國政府明確向以風能、太陽能、生物燃料為主的可再生能源轉型,將提高可再生能源佔比作為能源轉型的核心政策目標之一。

  其中,風能在德國可再生能源中發揮主導作用,風能發電比例已達24%。德國政府表示,未來將繼續擴大風電裝機容量,特別是離岸風電,併為此制定了促進計劃。

  在需求端,德國通過多重舉措降低能耗,特別是建築能耗,通過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08年至2017年,德國一級能源消費減少5.5%。德國政府認為,只有在強有力的能效戰略基礎上,能源轉型才能實現經濟、環境、社會保障方面的積極意義。

  供應缺口加劇轉型陣痛

  儘管德國能源轉型雄心勃勃,但作為一項長期戰略,其面臨的階段性挑戰和矛盾比較突出。

  一方面,在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站、2038年淘汰煤電、2045年實現碳中和等目標約束下,德國擴大可再生能源供給更加緊迫。德國應用科學研究機構弗勞恩霍夫協會負責人雷蒙德諾伊格鮑爾認為:“風力發電的擴張將很快達到極限,德國需要通過氫能經濟來保持能源獨立。”2020年6月,德國政府通過國家氫能源戰略,目標是支援“綠色氫能”擴大市場。

  另一方面,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給不足,潛在的供應缺口持續影響德國能源供應穩定和安全。德國頂住美國的壓力,力保“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完工,反映出其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將繼續依賴化石燃料。

  德國政府表示,輸入電網的電力過於分散、電力供應和消費靈活度不足、能源管理的數字化水準偏低等問題,是可再生能源供應需要解決的現實挑戰。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