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兩場戰爭,美國毀了兩個國家
發動兩場戰爭,美國毀了兩個國家(環球熱點)
作為冷戰結束以後、新世紀以來美國發動的兩場對外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耗時極長、耗資巨大,非但沒有為這兩個中東國家帶來和平、穩定和繁榮,反而製造出更多分裂、動蕩和貧窮。
兩場戰爭徹底毀了兩個國家。反思兩場戰爭,一些問題不容回避:當初,這兩場戰爭為何發生?費盡心機地發動兩場戰爭,美國究竟得到了什麼?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爛攤子,急於抽身的美國給中東局勢和地區安全埋下了怎樣的禍根?面對滿目瘡痍的國土和混亂不堪的局勢,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當我們為在戰火中永遠消逝的生命和文明默哀之時,當我們為仍在戰亂中呻吟煎熬的人民和土地祈福之時,人類不應輕言戰爭。
開戰:弱肉強食
2001年,舉世震驚的“9 11”事件發生後,雖然塔利班發表聲明稱恐怖事件與本 拉登無關,但美國政府仍然認定本 拉登是恐怖襲擊事件頭號嫌犯。
2001年10月7日,時任美國總統喬治 W 布希宣佈,美軍對阿富汗境內的恐怖組織和塔利班目標發動了襲擊。“這些有針對性的行動,旨在破壞利用阿富汗作為恐怖分子行動基地的做法,並打擊塔利班政權的軍事能力。”布希説,當時統治著阿富汗大部分地區的塔利班,拒絕了他提出的交出基地組織領導人的要求。
近日,《紐約時報》刊發題為《漫長而殘酷的20年:一文詳解阿富汗戰爭》的文章,詳細講述了阿富汗戰爭的來龍去脈。文章稱,到2001年底,美國軍隊迅速推翻了塔利班政府,粉碎其武裝力量。2003年5月,國防部長唐納德 拉姆斯菲爾德宣佈結束在阿富汗境內的主要作戰行動。
據《紐約時報》報道,儘管美國和北約軍隊不斷涌入,但塔利班重建了作戰能力,奪回了以前自己控制的領土,並承諾修建新的學校、政府中心、道路和橋梁,試圖贏得阿富汗人的支援。隨著塔利班構成的軍事威脅不斷增強,作為“增兵計劃”的一部分,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向阿富汗增派了數萬名士兵,到2010年年中達到近10萬人。但是,儘管有美國的作戰力量和空襲,塔利班還是變得越來越強大,給阿富汗安全部隊造成了重大傷亡。2011年5月,美國海豹突擊隊在巴基斯坦擊斃了本 拉登。當年6月,奧巴馬宣佈,他將開始讓美國軍隊回國,並在2014年之前將安全責任移交給阿富汗人。2014年12月31日,美軍結束主要作戰行動,留下了1.4萬名美軍駐紮,但過渡到培訓和協助阿富汗安全部隊。
2020年2月,特朗普政府與塔利班簽署了一項協議,承諾所有美軍在2021年5月1日之前撤離阿富汗。今年4月14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所有美國軍隊將在9月11日之前從該國撤離。至此,歷經四任美國總統的阿富汗戰爭終於行將結束。
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並暗中支援恐怖分子為由,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單方面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直到2011年12月撤離。可笑的是,2003年2月5日,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專門討論伊拉克局勢。時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在會上拿出一個裝有白色粉末的試管,聲稱是伊拉克正在研製化學武器的證據,並以此為據開戰。事實上,美國至今未能證實伊確實存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2014年,“伊斯蘭國”奪取伊拉克西部和北部大片地區,美軍隨後增兵伊拉克,但其許可權僅限于打擊“伊斯蘭國”以及為伊政府軍提供支援與培訓。目前,駐伊美軍約有2500人。2020年1月,美軍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動空襲,殺死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下屬“聖城旅”指揮官蘇萊曼尼和伊拉克什葉派民兵武裝“人民動員組織”副指揮官穆漢迪斯等人。
英國BBC報道,布希政府在“9 11”之前就制定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計劃的文件。英國智庫新經濟基金會前任政策主管希姆斯稱,過去一個世紀,美國和英國在尋求控制超過其份額的石油儲備時,在全球各地留下了衝突、社會動蕩和環境破壞的惡果。
2021年4月,美國副總統哈裏斯在參加有關就業和基建政策活動時,親口承認“數年來和數代人以來的戰爭是為了爭奪石油而打響的”。
“兩場戰爭都以‘反恐’的名義展開。‘9 11’事件讓美國大受震動。那時,美國國庫充盈,綜合國力達到頂峰,單邊主義大行其道。為展現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威風,也為回應國內民眾對安全的焦慮情緒,美國急需採取報復行動。”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李偉建對本報表示,其實,早在“9 11”事件之前,美國已加速對中東石油産油大國的控制。“9 11”事件之後,美國開始分析中東地區恐怖主義力量巨大的原因,其中一條重要結論是:中東地區極端保守的專制政府助長了恐怖主義的滋生。美國政府的智庫提出,希望通過政權更疊的形式,讓一些中東國家向民主國家過渡。美國則借機把阿富汗和伊拉克當做試驗田,探索在中東地區建立民主政權的模式,成功後再向其他國家推廣。
“新世紀以來,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共同的動機是以‘反恐’為由,打擊伊斯蘭反美主義。這兩場戰爭標誌著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心從歐洲和亞太轉向了大中東地區,從對付大國的挑戰轉向了應對伊斯蘭反美主義的挑戰。”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德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兩場戰爭的不同之處在於:在阿富汗,美國打擊的重點是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非國家恐怖組織,破壞其從中東到中亞的“全球恐怖主義網路”;在伊拉克,美國打擊所謂“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恐怖主義”,瓦解所謂的“邪惡軸心”。
傷害:帶來災難
多年來,戰爭給阿富汗和伊拉克都帶來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據美國布朗大學“戰爭成本核算”項目稱,自2001年至2020年4月中旬,至少有47245名阿富汗平民在這場戰爭中遇難。阿富汗政府一直隱瞞本國士兵死亡人數,以免打擊軍隊士氣。但據“戰爭成本核算”項目估計,這場戰爭造成6.6萬至6.9萬名阿富汗士兵死亡。
據聯合國公佈的數據顯示,阿富汗戰爭迫使270萬阿富汗人逃亡海外,還導致400萬阿富汗人在國內流離失所,而阿富汗總人口也不過3600萬。
伊拉克戰爭則造成超過20萬伊拉克平民死亡,約250萬人淪為難民。
除了死亡,戰爭還給阿富汗和伊拉克帶來嚴重貧困。
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阿富汗工農業基礎薄弱,糧食不能自給,經濟嚴重依賴外援,財政不能自立,民眾生活困苦。2019—2020財年,阿富汗國內生産總值約為188.9億美元,每人平均GDP僅為586.6美元。阿富汗政府財政收入雖然逐年增加,但連續多年入不敷出,財政預算的60%來自國際援助。失業率連續多年攀升,2019年達到40%。一些勞動力每月只能獲得大約60美元的工資,難以維持全家生計。
《柳葉刀》雜誌發佈的一項研究數據表明,至少有65萬餘名伊拉克人死於戰火,成千上萬的伊拉克人被迫成為流民和難民。聯合國相關機構統計的數字顯示,伊拉克目前總人口為3843萬,約有25%生活在全球貧困線之下,失業率高達15%。
“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打破了這兩個國家原有的戰略平衡,美國在戰後試圖將這兩個國家打造成伊斯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民主樣板,結果在選舉政治的推動下,阿富汗、伊拉克兩國國內族群矛盾上升為政治派別鬥爭,撕裂了社會,破壞了國家認同,使這兩個國家長期陷入動蕩之中,為恐怖主義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孫德剛分析,美國不僅付出了巨大人員和財政損失,而且美國的軍事行動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數百萬平民流離失所,成為大中東地區跨國性安全問題。
“戰爭對一個國家發展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上世紀80年代,在兩伊(伊朗、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後,曾在伊拉克旅居兩年的李偉建深有感觸:“兩伊戰爭開始前的半年,作為中東石油大國,伊拉克是一個發展非常好的國家,那時已經有高速公路,基本家家都有小別墅和小汽車。後來,兩伊戰爭爆發,伊拉克和伊朗反覆拉鋸,伊拉克的局勢每況愈下:物資供應緊張、社會環境急劇惡化、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此後,經歷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兩次重創,伊拉克倒退回了更早的年代,想要重新恢復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
“伊拉克戰爭造成了伊拉克國內和周邊局勢的動蕩和混亂。”李偉建分析,一是遜尼派、什葉派和庫爾德武裝各自為陣,爭兇鬥狠,將伊拉克推向越來越分裂的狀況,實現國家統一變得越來越困難;二是戰爭重創國家建設,惡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三是戰爭滋生了恐怖主義力量。這些問題在阿富汗也同樣存在。
“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不僅給當地平民造成了深重災難,也導致這兩個國家四分五裂,變成一盤散沙,為外部大國培養代理人和干預這些國家的內部事務創造了條件。”孫德剛認為,實踐證明,以武力反恐,以軍事手段更疊中東伊斯蘭國家的政權,存在巨大風險。
代價:空耗國力
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也讓美國付出了沉重代價。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發動的已持續20年之久的阿富汗戰爭是美國耗時最長的戰爭。這場戰爭已造成數萬人死亡,令4位美國總統不堪其擾,最終證明是打不贏的,且戰爭造成的人員和財産損失也十分驚人。
據美國國防部公佈數據顯示,阿富汗戰爭自2001年以來已導致2442名美軍士兵陣亡,另有20666名美軍士兵負傷。
據“戰爭成本核算”項目稱,美國的阿富汗戰爭開支令人眼花繚亂,總計達到驚人的2.26萬億美元。與美國過去發動的其他戰爭不同,美國因為阿富汗戰爭而債臺高築,光利息就支付了大約5300億美元,還向退伍老兵支付了2960億美元的醫療等護理資金。未來很多年,美國還要繼續支付這兩筆開支。
《紐約時報》給美國政府算了一筆賬後質問:“在阿富汗花了2萬億美元,我們有什麼收益?”
數據顯示,伊拉克戰爭共造成美國4491名軍人死亡,47541名左右的軍人傷殘;戰爭開支7630億美元,重建費用500億美元。
2011年12月18日,歷時8年多的伊拉克戰爭以美軍撤軍宣告結束。如今,儘管伊拉克戰爭已結束10年,但這個國家仍處於動蕩之中,槍聲一天都沒有停過。美軍倉皇撤離阿富汗,留下暴恐猖獗、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美國《紐約時報》獲取的一份機密情報評估顯示,在國際部隊撤離後的兩至三年內,阿富汗可能會在很大程度上落入塔利班的控制之下。事實上,在美撤軍的短短2個月內,塔利班完全控制區域已翻倍,超過阿富汗政府。
“這些年來,美國深陷中東戰場的泥潭,相繼投入了幾萬億美元,損耗了大量國力,導致自己開始走下坡路。”李偉建表示,一方面,美國陷入中東戰場太深,即使投入這麼多,並沒有收穫自己想要的結果,也沒有實現按照自己的民主模式把阿富汗和伊拉克改造成民主國家的願望。另一方面,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二戰以後,美國試圖通過向一些國家提供安全保護和為全球提供公共産品來樹立大國威信,但是這些年,美國不但沒有給自己“保護”的國家和地區帶來安全和穩定,反而造成了極大的分裂、動蕩和混亂,導致其國際形象大幅下降。
美國因發動戰爭而加劇的債務危機,一直延續到現在。當地時間7月31日,美國聯邦政府債務上限為期兩年的暫停已到期,8月1日,美國債務上限恢復生效,再次面臨債務上限危機。新債務上限為22萬億美元加上2019年8月以來新增債務餘額,預計達到28.5萬億美元(約184.16萬億人民幣)。此前美國會預算辦公室已警告,如果此時不抓緊採取措施解決上限危機,美國很可能在今年10月或11月面臨主權債務違約風險。
掙扎:力不從心
“20年來,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留下爛攤子,既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又是一種無奈之舉。美國深陷戰爭泥潭,不得不通過撤軍‘止血’,將全球戰略的重心重新轉到印太和歐洲,重新把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博弈放在對外戰略的首要位置。”孫德剛認為,最近美國國會廢除2002年通過的伊拉克戰爭“授權作戰法案”和從阿富汗撤軍,是美國政界和民眾對長達20年反恐戰爭反思的結果。美國試圖以暴制暴、打擊中東恐怖主義和反美主義,最終證明存在嚴重的問題。
“這場戰爭至今沒有贏家,以後也不會有。”2011年8月2日,美國《時代》週刊在奧巴馬宣佈伊拉克戰爭終戰行動後曾這樣評價。
“近年來,美國急於從中東撤軍,將資源和投入從中東撤出來,目的是儘快將戰略重心轉移到印太地區展開大國博弈。”李偉建説,之前,美國以為,通過戰爭的方式掌控阿富汗和伊拉克可以“一箭雙雕”,一來可以控制中東國家的石油,二來對中俄形成威懾。但現在美國越來越力不從心。
“結束一場戰爭比開始一場戰爭更難。”奧巴馬曾感嘆。
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帶給世界怎樣的啟示?未來,美國將如何保持在中東的影響力?
“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美國撤出中東並不容易,既是慣性使然,也與其在中東地區盤根錯節的利益有關,如石油和軍火。”李偉建認為,雖然美國採取戰略收縮政策,但還是換成其他方式,保持其在中東的存在。在靠近阿富汗的中亞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在伊拉克留下一些軍事顧問,這些都為美國以後重返中東留下鋪墊。此外,美國還會繼續向中東國家出售武器。
“美國從阿富汗與伊拉克撤軍後,都會‘留個尾巴’,包括在這兩國保留軍事訓練官,在周邊地區(如海灣國家)加強軍事基地,通過部署遠端轟炸機與無人機等執行特殊任務,繼續從境外干預這兩個國家的事務。”孫德剛説,美國在中東多國“留尾巴”,試圖通過控制中東地區石油等戰略資源達到維護其全球霸權的目的。
“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都是美國發動的。小國不想打仗,但是有時候會被迫捲入戰爭狀態。”李偉建表示,以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為例,戰爭無論對發動戰爭的國家還是被迫陷入戰爭的國家,都不是好事。在遇到糾紛和矛盾時,國際社會應該制止那些動輒就想使用武力的行徑,更多地通過對話和外交的方式解決爭端。
“美國的反恐戰爭,往往以反恐為名,追求地緣政治目標,甚至將地區國家和非西方大國排除在國際反恐聯盟之外。”孫德剛指出,全球反恐必須在聯合國的框架下,調動其他大國的積極性,形成包容性安全合作機制。聯合國各成員國只有相向而行,以促進民族和解、經濟重建為路徑,才能逐步消除滋生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的土壤。
賈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