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寒地”變“熱土”,北極為何成博弈“新戰場”

2021-05-20 09:58: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寒地”變“熱土”,北極為何成博弈“新戰場”

  閱讀提示

  一方面是全球氣候變暖帶來北極航運、資源開採的新機遇,一方面是以美俄為代表的多國圍繞資源、軍備、航道安全等的明爭暗鬥。北極的治理應該尊重北極地區的情況,不應把地緣政治衝突、大國競爭這些消極因素帶到這一地區,而是以對話求合作,求共識。

  “寒地”北極正在變暖。冰雪覆蓋面積減少,讓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目光投向這片尚未開墾的“處女地”。

  當地時間5月19日,第12屆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舉行。會議最後一天的20日,還將舉行美俄外長自拜登執政以來首次面對面會談。

  昔日的“寒地”,如今為何成多國聚焦的“熱土”?

  一

  近10多年來,北極的冰川不斷減少。

  有研究表明,雖然整個地球都因為化石燃料和其他人類活動産生的溫室氣體而變暖,但北極變暖的速度是其他地區的兩倍多。

  2020年,北極的積雪面積在6月創下歷史新低。土壤和植被因此變得乾燥,由此導致的野火燒掉了北部大片針葉林。

  但另一方面,氣候變暖、海冰加速融化,也讓北極豐富的資源展現在世人面前:這裡擁有世界上9%的煤炭資源,蘊藏全球約13%未探明石油儲量和30%未探明天然氣儲量。

  前不久蘇伊士運河“堵塞”事件,讓北極航道越發受到關注。這些都為各國商業利用北極航道和開發北極資源提供了新機遇。

  2年前在芬蘭北部城市羅瓦涅米召開的第11屆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由於美國的反對,未能發表共同宣言,創出北極理事會23年曆史上的先例。

  會議最終只發佈了一篇短小的聯合聲明,稱將繼續致力於可持續發展以及保護北極的環境,但並未提及氣候變化。

  本屆會議則因拜登政府上臺,調整多個特朗普時期政策,並重新關注氣候變化問題,而讓外界有所期待。

  有外媒稱,此次會議有望通過聯合聲明,以及指導北極開發與合作的未來10年共同戰略計劃。

  二

  本屆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上,俄羅斯將代替冰島,擔任未來兩年的輪值主席國。

  當地時間5月17日,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在莫斯科表示,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一切行動都合法,警告西方國家勿爭奪俄在北極地區的主權。

  拉伕羅夫顯然是有所指。

  近年來,美國一直在北極地區展現所謂的“實力”。2018年,美軍航母自1991年來首次越過北極圈進入北極。

  本月,美國在阿拉斯加附近舉行1.5萬人規模的軍演,6月還將與日韓等盟友在同一地區進行空軍聯合演練。

  其他北極國家也沒閒著。加拿大、挪威加強戰略性投資,提升作戰能力,參加了北約自冷戰結束以來在北極地區的最大規模“三叉戟”軍演。

  5月16日,出席北極理事會部長級會議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開始對丹麥、格陵蘭島和冰島三地進行訪問。

  除了與冰島領導人會晤外,布林肯將出現在冰島的凱夫拉維克空軍基地。

  這座冷戰時期的美國基地于2006年關閉。不過,目前美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翻新,目的顯然不言自明。

  正因為此,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將在會議期間單獨舉行會晤的消息,在美俄關係近年來持續緊張的背景下,這場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兩國高層人物的首次面對面“交鋒”頗引人關注。

  三

  一方面是全球氣候變暖帶來北極航運、資源開採的新機遇,一方面是以美俄為代表的多個國家圍繞包括資源、軍備、航道安全等的明爭暗鬥。

  但北極問題不僅涉及北極國家,而是具有全球意義和國際影響。北極的未來和前景關係到全球,既是全球氣候與環境治理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政治的組成部分。

  北極理事會于1996年成立,成員國包括俄羅斯、美國和加拿大,以及北歐5國(芬蘭、瑞典、挪威、冰島、丹麥),另外還有6個北極當地社群參與。而中國、日本、韓國、德國、法國等13國是正式觀察員國。

  在分析人士看來,北極問題遠遠不只是地緣政治競爭或緊張局勢的問題。這關係到氣候,關係到人類的未來。與北極事務密切相關的國家,尤其是大國,需要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加強合作,避免傳統的“安全困境”模式在北極地區上演。

  顯然,在北極地區博弈加劇的情況下,人們更希望此次會議能帶來一些新東西。

  對此,《解放日報》刊文指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冠疫情,使北極議題呈現新特徵。作為北極理事會永久觀察員國的中國是北極事務的利益攸關方,願意通過北極治理提供物質和知識産品。“中方認為,參與北極治理還是應該尊重北極地區的情況,不應把地緣政治衝突、大國競爭這些消極因素帶到這一地區,應當在環境保護、航道利用等方面多發揮建設性作用,以對話求合作,求共識”。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