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獨家揭秘:美國如何操縱“強迫勞動”議題打壓中國棉花企業

2021-03-28 14:29:0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借用“強迫勞動”這樣一個“萬金油”概念打壓他國的産業,是美國百試不爽的手段。近期,被扣上“強迫勞動”帽子的是新疆的棉花産業。《環球時報》近期獲得的相關材料顯示,為了借精心雕琢的“強迫勞動”概念“以疆制華”, 美西方反華勢力除了通過發佈報告、召開聽證會等多種伎倆污衊、打壓中國棉花企業外,還施壓Nike、Adidas等歐美多家知名企業配合其表演,並逼迫“瑞士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總部選邊站隊,致使BCI承認新疆棉紡織行業存在“強迫勞動風險”,最終決定無限期停牌新疆地區“良好棉花”認證。  

  “強迫勞動”概念被精心炒熱,BCI中國代表處及新疆企業曾主動開展檢查調研

  如果熟悉近年來美西方反華勢力對中國新疆的污衊套路就會發現,其最初炒作焦點是所謂“在教育營”。不過,在2019年8月國務院新聞辦發佈《新疆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白皮書後,“強迫勞動”開始逐步成為美方涉疆炒作的“新武器”。

  在“強迫勞動”炒作中,西方媒體扮演著“打第一槍”的角色。2018年12月18日,美聯社發佈所謂“調查報道”“新疆再教育營,強迫勞動産品出口到美國”,通過對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貝德吉體育(Badger Sportswear)服裝公司及新疆和田泰達服裝公司的“跟蹤調查”,聲稱大批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是“強迫勞動的産物”。在“第一槍”打響後,美國政府機構介入也就“順理成章”了,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隨後發佈的一份聲明稱“美聯社的報道似乎第一次把中國西部的再教育營同美國一家公司進口強迫勞動所生産的商品聯繫在一起”,並開始對來自中國的産品開展調查。美國借“強迫勞動”針對新疆産品最新的制裁是在去年12月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宣佈,該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人員將在美國所有入境口岸扣留來自中國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棉花和棉製品貨物,理由是兵團“存在強迫勞動”。

  媒體拋出議題,美國政府吹響“衝鋒號”,非政府組織、反華議員的開始粉墨登場。2020年1月,美國“公平勞工協會(簡稱FLA)”撰寫了《中國新疆強迫勞動》專題報告,同年3月1日,自詡“客觀中立”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簡稱 ASPI)”發佈題為《販賣維吾爾族:疆外的“再教育”、強迫勞動和監控》的研究報告,稱中國政府針對維吾爾族的“強迫勞動”行為,是“再教育營”的延伸,“強迫勞動”這一概念被徹底推上臺前。

  記者了解到,在美西方瘋狂炒作“強迫勞動”之際,棉花産業供應鏈監管認證機構“瑞士良好棉花協會(簡稱BCI)”上海代表處及一批新疆棉企為回應輿論質疑,曾採取多種方式對新疆棉花企業生産經營開展檢查。  

  新疆棉企的自查開展的很早, 2019年3月境外媒體開始炒作“強迫勞動”,BCI在疆十余家合作企業就進行了自查均未發現“強迫勞動”問題。《環球時報》去年12月下旬曾到新疆多家棉花企業採訪,記者了解到,新疆棉花産業早已實現高度機械化,需要雇傭人工的環節極少。

  在接受《環球時報》郵件採訪時,BCI上海代表處告訴記者,2012年BCI正式在上海設立代表處,通過和植棉區當地的執行合作夥伴一起合作,培訓棉農良好棉花的生産原則和標準,幫助棉農用環保可持續的方式種植棉花。“BCI的審核包括生産單位自我評估,執行合作夥伴和BCI第二方可信度審核以及通標標準技術有限公司(SGS)作為第三方檢測機構的驗證。通過三重機制來評估生産單位是否可以取得良好棉花證書。”

  “通過我們8年以來遵循良好棉花標準流程所進行的第二方和第三方審核驗證,在新疆地區所有執行合作夥伴的項目中從未發現過任何違反良好棉花禁止強迫勞動的標準的情況。”對於調查結果,BCI上海代表處1月18日這樣回應。

  中國企業被排擠,國際品牌不願公佈調查結果,BCI總部對華強硬內幕被揭開

  但是對於BCI上海代表處和BCI會員企業的自主調查的調查結果,BCI總部“強迫勞動與體面勞動問題特別工作組”卻並不滿意,而是用“有罪推定”的邏輯來處理問題。

  一位BCI上海代表處前員工表示,雖然BCI上海代表處經過認真細緻的調查,未發現“強迫勞動”情況,但由於BCI總部調查組成員立場優先原則,BCI總部調查組對調查結論並不認可,而是迎合反華勢力需要,繼續推進所謂調查整改措施。

  《環球時報》獲悉,BCI 總部在推進所謂“調查整改措施”過程中,援引了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人權觀察”“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等反華組織的大量不實資訊,使得所謂“調查”的真實性、客觀性、可靠性存在重大瑕疵。

  巨大壓力下,一些國際知名企業也選擇無視真相,《環球時報》了解到,BCI合作企業 ADIDAS、H&M的內部調查部門曾入疆開展調查,特別是H&M曾在媒體上明確稱“儘管我們沒有在新疆採購,但是我們去了阿克蘇的工廠,沒有發現強迫勞動的證據”。之後,H&M公司受到了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各方面壓力。2020年9月15日,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以涉嫌強迫勞動為由,宣佈禁止從5家中國公司和1家製造廠進口産品。H&M公司隨即宣佈終止與有關新疆公司的“非直接業務往來”。

  美國“公平勞工協會(簡稱 FLA)”擁有Adidas、Nike、Vetta等100多家下屬會員單位,相關企業在華佔有大量市場份額。以最常見的運動品牌Adidas為例,該企業在大中華市場的銷售額佔據其全球銷售額約20%,是Adidas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在2020年全球疫情期間,中國也是 Adidas 首個開始復蘇的重要市場。知情人士向《環球時報》透露,在ASPI所謂“報告”發佈後,Adidas 曾派人前往新疆地區對相關企業進行了2次實地調查,但Adidas卻一直不願將調查結果進行公佈。

  2020年3月12日,《紐約時報》刊登《美議員要求,嚴格限制從新疆進口商品》提及“FLA 援引’關於新疆地區強迫勞動和其他侵犯基本人權的可靠報道’,要求旗下會員進行調查並尋找其他資源”。FLA 旗下會員單位 NIKE、Patagonia 等紛紛表示支援FLA關於反對新疆“強迫勞動”的呼籲,NIKE宣稱不直接在新疆地區採購任何産品,致力於維護國際勞工標準。

  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相關中國企業通過各種方式詳細説明瞭新疆不存在“強迫勞動”問題,但都難以改變BCI總部的態度傾向。2020年10月21日,BCI官網發佈“BCI停止中國新疆所有線下活動”的聲明,稱受到相關原因影響,BCI 將停止在新疆地區的所有線下活動,無限期暫停新疆良好棉花認證。《環球時報》記者去年12月底在新疆採訪期間,多家企業向記者展示了BCI發出的停止認證電郵。

  為什麼BCI總部對中國新疆如此帶有偏見?知情人士對《環球時報》透露,BCI理事會前任主席立場客觀中立,“強迫勞動”引發輿論關注後,積極與相關中國企業聯繫,商討應對解決辦法。然而,2019年5月,美國SUPIMA公司負責人MARK(美國籍)成為BCI 新任主席後,事情發生了變化。與前任主席不同,新任主席高度重視美國公司利益,與BCI客觀中立的立場相衝突,由於其強硬的對華態度,使得中國會員受到排擠。

  同時,《環球時報》得到的資料顯示, BCI理事會大部分成員係歐美零售品牌商的派駐代表。由於會員繳納的會費是BCI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美國的NIKE、LEVIS、GAP等著名品牌商代表在 BCI 理事會中有較大影響力和話語權,能夠直接影響BCI決策。而美國國際開發署則是BCI的贊助商,這家代表美國政府意志的機構,對BCI理事會也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正是這些理事會成員,不斷要求BCI總部對新疆會員單位採取行動。

  《環球時報》從BCI官網及知情人等渠道了解到,受BCI理事會影響,2020年4月1日,BCI總部成立“強迫勞動與體面勞動問題特別工作組”調查新疆“強迫勞動”問題,該調查組包含公民社會組織、零售商、品牌商和諮詢公司等機構的代表11人,其中包含了“美國公平勞工協會(FLA)”秘書長兼董事Shelly Heald Han(中文名韓雪莉)、“人權觀察”研究員 Komala Ramachandra、“國際勞工權利論壇”官員 Allison Gill 等人。而上述成員和組織存在諸多反華“黑歷史”。之後,該調查組進一步聯手美英人權組織代表與BCI總部高層舉行多次聯席會議,持續影響BCI總部對新疆“強迫勞動”問題的判斷,使BCI與調查團形成統一的立場,為英美人權組織插手該問題不斷加碼。

  在調查組舉辦的其中一次會議中,參會成員除了上述的BCI調查組的反華組織成員代表,還邀請了長期接受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資助的“維吾爾人權項目”的負責人路易莎格雷芙等英美人權組織代表,路易莎格雷芙曾擔任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的副總裁。

  這次會議上決定無限期停止對新疆良好棉花認證,甚至提出一個令人發笑的卑劣要求:任何關注“新疆問題”的人權組織(不限于參會組織)均有權獲悉BCI涉疆調查情況,且BCI作出的任何決定,對外也要宣稱“與人權組織無關”。而BCI上海代表處對上述細節均表示不方便回應。

  美國的真實目的:制定規則

  “新疆業務暫停了,BCI相當於損失了中國棉花近90%的業務,是自斷手腳。”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新疆棉花業內人士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説。

  令人意外的是,即使不斷對美方立場妥協,甚至助紂為虐,但美國對BCI的態度卻並沒有多少“溫度”。2019年以來,美國媒體開始在“強迫勞動”問題上多次點名BCI,質疑BCI在棉紡職業標準認定方面的公信力。2020年7月,美國農業部成立了“美國棉花信任協議”組織,要求所有美資企業必須使用美版“認證系統”及“供應鏈追溯系統”,有主導棉紡業國際規則和秩序之意。

  顯然,以“強迫勞動”為名,打壓中國棉紡企業只是美國的目的之一,伺機主導全球棉紡行業規則是其更隱秘的企圖。在迎合美方立場的同時,BCI並未得到任何好處,反而如上述人士所稱,是“自斷手腳”。

  “目前來看,全球最大的棉花可持續標準還是屬於BCI,但美國正在爭奪話語權,至少是想分一塊大蛋糕。”該人士表示。在被問到停止認證帶來的負面影響時,BCI上海代表處在接受採訪時並不願做評論,只是委婉地回應稱:“新疆是中國最重要的植棉區,棉花産量佔全國棉花産量的85%。良好棉花項目在新疆地區的産量佔新疆地區産量15%-18%。最終流通到供應鏈中的良好棉花大約是40萬噸到50萬噸左右,暫停認證,意味著每年大約需要進口40萬噸到50萬噸的海外良好棉花。”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