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英媒:英國首相選擇提前大選的前因與後果

2017年04月24日 08:26:5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英國金融時報網21日發表該報專欄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撰寫的題為《英國首相選擇提前大選的前因與後果》的文章。文章説,以厭惡風險聞名的英國首相特裏薩梅,為何願意押注提前選舉的政治賭局?因為什麼都不做的風險更大。

  大步跳躍?特裏薩梅正向著自由衝去。這位英國首相盤算著,在6月8日大選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將賦予她個人民意授權、制定自己議程的權利,最重要的是開展退歐談判所需的黨內權威。掃一眼民意調查就知道,沒有比現在更有利的時刻了。

  人們曾普遍認為,梅在前任戴維卡梅倫留給她的座位上相當自在。她不是還多次表示,本屆議會將一直運作到2020年期滿為止嗎?普遍共識在最近遭到了重創。如果説她的提前大選宣佈有合理的意外之處,那就是這位謹慎、思考縝密的政治人物有著值得稱道的厭惡風險的名聲。

  問題是什麼都不做的風險更大。在去年的公投前拉票活動中,梅站在留歐陣營(儘管她是這個陣營的不情願成員)。她永遠不會得到保守黨右翼反歐洲極端分子的信任;對這些人來説,硬退歐是柔軟的選擇。鋻於保守黨在議會只有微弱多數席位,已經可以明顯看出,他們會在英國與歐盟其他27個成員國談判時,對她開出各種各樣的條件。她需要改變這種格局。另一個選擇是繼續坐在首相職位,但沒有實權。

  假設她贏了,大選將讓她逃脫卡梅倫2015年宣言的束縛,她還能選擇自己的內閣。梅並不掩飾自己對其前任的看法。3月份預算中提議的稅改所造成的混亂,以及隨後的大轉變,是卡梅倫政治遺産的一個不受歡迎的提示。至於內閣,白廳內部有傳言説,英國外交大臣鮑裏斯約翰遜等人未來的內閣席位,將取決於他們多麼賣力地為梅助選。

  當然,提前選舉也會失算,正如愛德華希思在1974年2月所發現的。在與工會的鬥爭中,這位時任保守黨在全國競選時問選民:“誰在統治英國?”他的本意始終是反問,但選民的回答是選擇哈羅德威爾遜的英國反對黨工黨。

  選民不會感謝梅將他們再次拖到投票站。他們也不會被她的勉強説辭打動,即她是因為反對黨在退歐問題上玩弄花招才被迫作出這一決定的。這件事上的政治全都關乎保守黨。由於英國首相違背了一個莊嚴承諾,她沒有幫助提升公眾對政治階層的信任。

  不過,現在的大局有別於1974年。威爾遜是政治大師,他曾擔任6年首相。傑裏米科爾賓不是威爾遜。這位極左翼工黨領袖與拉美革命者(而不是唐卡斯特或多塞特郡的選民)在一起更自在。未來的首相最需要的一個特質是可信度。科爾賓的照片挂在唐寧街10號門道的墻上是不堪設想的。如今,很多工黨議員在與保守黨對手競選時,對於自己將在6月8日投票中慘敗作好了心理準備。

  此次大選不會干擾脫歐談判,尤其是因為只有等德國秋季大選後才能展開認真談判。保守黨在議會擁有明顯多數席位的前景,也不應該重振親歐派對於軟退歐的希望。離開單一市場和關稅聯盟的決定是首相作出的,而梅也不打算放棄她在移民問題上鮮明的小家子氣觀點。話雖如此,一場令人信服的勝利將改變一些參數。

  同樣重要的是,它將改變談判的紋理。

  上任8個月後的今天,梅已經開始面對這一挑戰的複雜性。直到最近她才意識到,她不能期待與歐盟達成兩全其美的定制協議。

  英國必須作出妥協和讓步。因此唐寧街最近表示願意考慮一個過渡時期,併發出信號表示,英國將在退歐後的多年裏接收大量歐洲移民。英國必須作出更多這樣的讓步,尤其是承認如果它還想與一些歐盟機構保持密切關係,它就必須給予歐洲法院一個解決爭端的角色。

  保守黨在6月份取得重大勝利不會終結退歐派內部的分歧,尤其在是那些將脫歐視作一個擺出更民族主義、保護主義姿態的機會的人,和那些夢想創造被白廳官員們刻薄地稱為“帝國2.0”(Empire 2.0)、支援自由貿易的全球主義者之間的分歧。然而,獲得強有力的個人民意授權,將讓梅有一定的迴旋餘地。

  當然,這一切都只講了一半故事。還有歐盟其他27國成員準備提供什麼的“小問題”。英國人容易忘記其他歐洲國家也有政治。因此金融市場不應過分興奮。可以説的是,如果退歐談判達成協定的幾率在上周不超過50%,現在達成協定的幾率高了一些。

  也就是説,這是向前的一步,而不是大步跳躍。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