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菲總統杜特爾特扯出美菲百年愛恨 哪些菲律賓人反美?

2016年09月21日 09:14:06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環球網綜合報道】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最近因不滿美國干涉自己重拳禁毒、對菲人權等問題説三道四,罵完美駐菲大使又罵美總統,這還不夠,這位看上去很“記仇”的總統還威脅要對美軍下“驅逐令”。在政治制度、語言、文化等方面,菲律賓過去100多年深受美國影響,“比美國人更愛美國”的阿基諾三世卸任後,杜特爾特一上來就與美國爭吵不斷,無疑給菲美關係增添了變數。杜特爾特頻頻向美國發難只是因個人恩怨,還是代表著身後部分菲律賓人對美的真實情緒?對不願意再做美國“棕色小兄弟”的菲律賓人來説,對美國真的是有些“愛恨交加”。

  達沃議員:我們愛美國,但更愛我們的“市長”

  菲律賓人天性樂觀。除無處不在的微笑和天主教信仰帶來的溫順性格外,這種“樂觀”還夾雜著些許與世無爭的慵懶和自我麻痹;對這個民族而言,恨比愛難。這種特性,投射到歷史上幾任殖民者,尤其是美國人的身上,則是種特殊又複雜的心理。

  馬尼拉羅哈斯大道有處標誌性景點——黎剎公園,是為紀念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犧牲的“菲律賓國父”黎剎而建。1896年12月30日,西班牙殖民者槍殺了這位年僅35歲的反西志士。在馬尼拉等地,反映西班牙殖民歷史的雕塑還有不少。但相比之下,有關美國殖民歷史的雕塑卻十分鮮見。

  “菲律賓當時更像是美國的一個州,美國人很精明地將自己塑造成施助者而不是殖民者的形象。”菲律賓移工權益提倡中心負責人艾倫桑娜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桑娜説,他們在菲律賓推廣美式教育體系,塑造菲律賓人的美式思維,尤其是英語的普及,直到今日影響至深。上世紀初,憑藉語言優勢,第一批“菲勞”先驅漂洋過海前往夏威夷,在鳳梨園開始異國務工生涯。如今在美菲籍勞工和僑民超過300萬。菲律賓海外勞工匯回國內的收入已佔到菲國內生産總值的1/10。不僅菲勞,大量懷抱“美國夢”的菲精英階層也到美鍍金。從前總統拉莫斯到阿羅約,從阿基諾夫人到阿基諾三世,直至現任參眾議員、部長級官員……據粗略統計,單是菲律賓政界官員,在美國接受過教育的人士就有一半以上。現如今,美國仍是廣大菲律賓人留學、移民的首選。

  走在馬尼拉街頭,美式快餐、西點店隨處可見;各大電影院線內,好萊塢大片幾乎與美國同步上映;英美流行歌曲常年佔據各大音樂排行榜,酒吧裏時常能聽到全場人合唱這些歌……跨越語言的門檻,美式文化已滲透到菲律賓民眾日常生活中。平時接觸亦可明顯感覺到,民眾英文水準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一口標準的美式發音,也常常成為年輕人自豪的標榜。憑藉英文優勢,菲律賓近年吸引了大批呼叫中心外包業務入駐,2013年成功趕超印度,成為目前世界最大的呼叫中心産業基地,如今規模還在不斷上漲。在菲律賓第二大城市宿務,有很多所學費低廉的英文培訓學校,吸引了大批韓國人和日本人前來。

  杜特爾特曾在菲南部棉蘭老島最大城市達沃任市長25年。《環球時報》記者曾到杜特爾特的這個“根據地”採訪,發現達沃和其他菲律賓城市一樣,沒有什麼反美印記。對已經當上總統的“明星市長”杜特爾特,當地人仍是推崇備至,提到他時仍喜歡稱為“市長”。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達沃市議員説:“我們和其他菲律賓人一樣,愛美國,但更愛我們的‘市長’。”兩年多前,杜特爾特剛透露有競選總統之意願時,就獲得大量粉絲的支援;如今杜特爾特叫板美國,在“人權”等問題上受到攻擊時,達沃民眾同樣堅定地站在“市長”一方。這位議員透露説,杜特爾特早期與美國結怨,源自數年前達沃一家酒店爆炸案。據悉,爆炸案與美方有關,後來美國使館未經時任市長杜特爾特允許,就將嫌犯帶走,這讓“十分注重面子”的杜特爾特耿耿於懷。大選期間,美國大使支援其他政黨候選人以及批評杜特爾特人權問題的言論,讓其本人和美國駐菲大使的關係降到冰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