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詞韻牽兩岸 青春共語話同心
2025-08-18 11:17: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青磚黛瓦間,詩韻與匠心交織;綠水青山上,友誼與理解共生。8月14日至17日,隨著“兩岸一家親·千里共嬋娟”2025川臺大學生東坡故里詩詞會活動的進行,兩岸學子結束在眉山段的研學之旅,實現了一場跨越海峽的文化對話。從三蘇祠的千年文脈到瓦屋山的自然奇觀,從竹編非遺的工藝傳承到航天科技的現代探索,兩岸青年用腳步丈量這片土地的厚度,用心靈觸摸共同的文化基因,在朝夕相處中書寫著“兩岸一家親”的鮮活注腳。

兩岸青年學子在“亞洲最大桌山”瓦屋山頂合影。(中國臺灣網記者 鬱誠 攝)
三蘇祠內古木森森,拓印臺上宣紙輕展。當海峽兩岸的青年學子們並肩立于東坡盤陀畫像碑前,蘇洵“讀書正業”的家訓、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蘇轍“閉門書史叢”的勤勉,如同春風化雨般浸潤心田。拓印案前,兩岸青年手執拓包,在宣紙上重現“但願人長久”的千古蚑嘆;祠堂之上,學子們齊聲吟誦《念奴嬌·赤壁懷古》,借“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氣概,直抒兩岸同胞血脈相通的家國情懷。
青神縣的國際竹編藝術博物館內,從漢代的炊具禮器到現代的書畫服飾,一根竹絲的千年蛻變,恰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隱喻。當臺灣學子跟著非遺傳承人學習“穿”“插”“挑”“壓”,當大陸學生幫著遞過截截竹篾,纖細的竹絲在年輕的指尖遊走成形,首次來到四川的傅同學不禁感嘆:“第一次知道原來竹子除了能編成工具,還能編織出藝術品!”在這聲驚嘆里,不僅有對傳統技藝的震撼和匠人精神的讚美,更飽含著對兩岸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財富的自豪。

兩岸青年學子參訪環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現代衛星、商業航天與智慧城市建設。(中國臺灣網記者 鬱誠 攝)
如果說江口沉銀博物館陳列的金寶銀錠讓巴蜀大地的傳奇往事變得可感可觸,那環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內光影交錯的衛星模型,又將兩岸學子的目光引向雲端與未來。“沒有想到大陸的科技發展得如此之快”“四川不管是文化底蘊還是高新技術,都讓我大開眼界”......借由此次活動首次來川,甚至首次來到大陸的臺灣學生們在親身見聞中樹立起對眉山、對大陸更為豐滿的認知。兩岸學子間展開的每一次對話,都將彼此的心靈更拉近一分——無論是追溯歷史根脈,還是擁抱時代浪潮,兩岸青年的心始終向著同一方向靠近。

兩岸青年學子在丹棱幸福古村合影留念。(中國臺灣網記者 鬱誠 攝)
踏過丹棱幸福古村的鹽鐵古道,親手制作的丹棱凍粑吃起來格外香甜;漫步柳江古鎮的百年民居匯老街,川西風情吊腳樓的窗欞訴說著小鎮獨有的煙火氣息。村莊與古鎮的發展變遷,書寫著眉山這座城對根脈的珍重與對新生的熱忱。兩岸青年在探訪中以腳丈量,以心感悟,以交流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憧憬。
“登高壯觀天地間”,17日上午,川臺學子登上享有“亞洲最大桌山”之稱的瓦屋山。杜鵑萬畝,霧靄如紗,當兩岸青年于海拔2830米的山頂平臺上並肩遠眺雲海翻涌,于瀑布前直觀感受“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詩情畫意,山水相映間,一場蘇軾與當代青年的隔空對話倣佛就在耳邊。

兩岸青年學子在眉山之行中建立起深厚友誼,于瓦屋山登頂後合影留念。(中國臺灣網記者 鬱誠 攝)
從詩詞拓印的墨香到竹編經緯的精巧,從考古沉銀的滄桑到航天科技的璀璨,從古村振興的生機到桌山雲海的壯闊,此次眉山之行,讓兩岸青年學子在詩詞里讀懂家國大義,在竹篾間編結手足情深,在歷史中重溫共同記憶,在青山上見證時代新篇。眉山之行中積累的點點感動與共鳴,將“兩岸一家親”的種子播撒進每一名學子心田,為祖國統一的偉大徵程注入著青春勃發的溫度與力量。
潮涌岷江,月照兩岸。青春的相逢雖短,血脈的羈絆卻長,這場始于東坡故里的相聚,終將化作跨越海峽的青春力量,讓兩岸青年對同根同源的感受更加深刻,對同文同種的認知更加豐滿。在這場“千里共嬋娟”的團圓之旅中,川臺學子們心手相牽,以生動實踐書寫著年輕一代的絢麗詩篇。(文/鬱誠)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