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美大選或干擾中美經貿關係 中國面對紛擾須自強

時間:2012-03-02 10:04  來源:人民日報

  在今年的中美經貿關係中,碰撞與摩擦有可能升級。原因很簡單: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美國國內的政治因素勢必干擾中美經貿合作,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

  今年1月,美國領導人在其《國情咨文》中以咄咄逼人的口吻五次提及中國。他不僅自誇其任內提出的針對中國的貿易救濟案已是上屆政府的兩倍,還宣佈專門針對像中國這樣國家的“不公正貿易行為”成立新的貿易執法部門,準備與中國大打貿易戰。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走得更遠,他在批評美國現政府對中國“軟弱”之時,還表示除非中國改變方式,否則自己入主白宮第一天就指定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並採取適當的反制舉措。他説:“我最不願意做的就是和中國打貿易戰。但是,我不能容忍當前的貿易投降主義做法。”

  身處大選之年的美國政客一定會拿不斷發展壯大的中國説事兒,人們早有預料,只是當事者實際表現得如此誇張有些出人意料。美國領導人在今年的《國情咨文》中拿中美輪胎摩擦案舉例説,由於“阻止了蜂擁而來的中國輪胎”,美國創造了上千個就業崗位。此説甚至遭到美方業內人士的嘲諷,將其稱之為“笑話”。事實是,對中國輪胎徵收懲罰性關稅後,不僅根本無助於美國輪胎製造業長期就業增長,美國消費者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還將因此付出代價。

  由於美國國內政治機器週期性運轉的強大慣性力量,參選者往往比著説狠話,爭著裝硬漢,明知是伎倆,擺脫卻很難。對於要更加客觀理性看待中美經貿關係的勸誡,此時的美國政客很難聽得進去。

  面對這一態勢,我們更當自強。“自強”有多層含義。首先是心態應更強。面對亂哄哄的説三道四,鄙視是最好的回應,過度反應便有些抬舉了他們。其次,實力應更強,這一點至為重要。關鍵在於練好內功,真正拿出能在世界市場上放手拼搏的好産品。新能源領域是中國的一個起步並不算晚,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領域。美國領導人稱“不會將風能、太陽能或者(高科技)電池行業拱手讓給中國或德國”的言辭,恰恰應將其解讀為更為奮進的激勵。最後是應對手段需更強。面對無法避免的經貿摩擦,我們應進一步學會並且善於使用法律手段,從而有理、有利、有節地保護中國的發展權益和中國人民的長遠利益。(溫憲)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