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中美關係已不可逆轉 合作推進兩國未來關係走向

時間:2012-02-27 10:3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四十年前的今天,中美在上海簽署了聯合公報。在20多年的對抗之後,太平洋兩岸的兩個大國終於邁出了關係正常化的步伐。

  四十年來,中美兩國關係雖歷經曲折,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四十年來兩國關係發生了巨變,而巨變中最值得重視的,是兩國已經逐步建立起了一整套雙邊磋商、對話和處理問題的機制,有了一部分最基本的相處規則。中美各層次、各機構之間現在每天有多少電話、文傳和電郵聯繫,如果計算一下,相信這個數據一定是驚人的。

  回想當年中美關係解凍時的情景,兩個在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和發展水準上如此相異的大國,幾乎沒有什麼相處的經驗,更沒有什麼能借鑒的規範。路在哪?路在自己的腳下。中美關係四十年,走出了一條新興大國與守成大國和平相處的新路。未來中美關係的發展,靠的就是鞏固、拓寬和延伸這條新路。

  中美兩個大國關係的未來,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也是讓一些國家有所擔心的原因所在。但是,比起四十年前,這種不確定性已大大減退,而且正在朝著更確定的方向發展。回顧歷史,放眼未來,最關鍵的就是:中美關係已經不可逆轉。

  正常的國家關係,尤其是像中美這樣的大國之間的關係,絕不是沒有摩擦與分歧的關係,而是有一整套穩定的解決與處理問題的機制。出了問題不要緊,關鍵是一方知道找另一方的什麼人,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去商量解決,即使兩國解決不了,還可以通過國際機制來處理。

  實際上,中美未來關係的走向就是在兩個框架下通過合作而不斷推進的,同樣也受兩個框架的規範與制約。第一個框架是中美兩國已經建立起並在不斷擴大的機制;第二個框架是全球經濟貿易的治理機制。隨著在這兩個框架中的合作的加深,兩國相處的規範將更加清晰,所謂的不確定性會逐步消除。

  未來中美之間在兩個框架中的合作,將受兩國實力變化影響。四十年來,中國從被動地受美國影響而轉變為能夠對美國産生影響,這種影響必然會在機制的構建過程中反映出來。在國際體系中,中國的崛起也産生了同樣的作用。現在的中國已不只是一個受影響者,指望中國一直被動地接受外部影響顯然也不現實。

  中國需要學會與一個實力變化中的美國相處,除了需要更多地承擔逐漸增加的責任外,還要在現有的規範中,更加明確地提出推進中美機制與全球政治經濟治理機制變革的“路線圖”。

  美國則需要找到一種可以與中國分享權利與地位的方式,同時應逐步消除對中國的防範心理。兩國公平相待與相互尊重的關鍵在於,不要總是想像著中國有朝一日會“歸順”在美國的旗幟之下,更不要因為中國不能“歸順”就將中國視為敵手。

  中美關係未來仍然是新路,仍然不會有什麼外來的或者歷史的經驗可循。但是,再難也難不過當初中美聯合公報簽署時的起步。況且,今天中美相互的了解已遠遠超過了當年。而更重要的是,中美關係四十年打下的基礎與世界的和平發展,已經為中美關係的未來,做了最好的定位。(丁剛)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